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二月,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踏上了前往北京参加礼部主办的会试的旅程。早在一年前,唐伯虎便在乡试中一举获得第一名,声名远扬。如今,享誉四海的他来到帝都,众人纷纷翘首以盼,也纷纷猜测他在此次会试中必定能再创佳绩,甚至有望夺得状元。但是,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不久之后,唐伯虎竟然被捕入狱,最终被剥夺了官职,沦落为普通百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才子的命运如此跌宕起伏呢?
首先,讲述唐伯虎的赴京考试之路。唐伯虎,原名唐寅,字伯虎,自小聪明过人,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年仅十六岁的唐伯虎在苏州府学的科考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令四方朋友惊叹不已。之后的日子里,唐伯虎因性情洒脱,未能专心于科举考试,然而在好友祝允明的劝说下,他终于回心转意,重拾书本,准备再次参加科考。到了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他在乡试中获得了主考官梁储的高度评价,顺利中得解元。兴致勃勃收拾行囊,唐伯虎准备前往北京,参加第二年的“春闱”。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个拜把子兄弟——江阴的徐经,徐经不仅人缘极佳,还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此,他们二人结伴同行,前往京城追逐自己的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徐经乃是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高祖父。
然而,进入京城的唐伯虎虽有才华,却表现得异常张扬。他和徐经频频拜访公卿大臣,举动引人注目,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唐伯虎依次拜访了同乡前辈王鳌、吴宽、吏部尚书倪岳、座师梁储,及礼部尚书李东阳与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在这个过程中,唐伯虎和徐经与程敏政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甚至通过金钱请求程敏政指导他们的学问,唐伯虎还特意请程为自己的诗作作序。然而,这样的高调曝光最终让他陷入了巨大的麻烦之中。
在此次科考中,由李东阳和程敏政两位官员主考。当考试刚刚结束,户科给事中的华昶便上报了程敏政泄漏考试题目的问题,称唐伯虎与徐经可能提前知道了考试题目,并在圈内借此炫耀。此事一经抖露,立刻引爆了舆论,虽然唐伯虎和徐经的试卷未能及格,但皇帝明孝宗仍下令将他们与华昶一起交由锦衣卫审问。过不了多久,程敏政也被捕入狱,整个事件愈发扑朔迷离。
直到同年六月,这场医学考试的“大弊案”才最终以明孝宗的旨意落下帷幕。体现出这一案件的复杂性,程敏政被迫退休,而揭发者华昶则遭到贬谪。至于卷入其中的徐经和唐伯虎,尽管二人没有完成考试,却也受到了十分严厉的惩罚。那么,问题来了,对于涉事的被揭发者和揭发者,二者为何都遭惩罚?这个案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分析相关的情况来看,唐伯虎似乎更像是一位受害者。尽管他和徐经与程敏政有过深入交往和詩文往来,但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们参与了买卖试题的行为。那究竟是谁在背后算计了唐伯虎呢?事件的真相似乎更为复杂,流传中有人推测可能是徐经所致,但并无根据。实际上,这场科举舞弊案是官场中的一场权力斗争。礼部左侍郎傅瀚对此案显然有“倾程之意”,他利用唐伯虎的名声来打击程敏政,为了自身的利益,精心布局了一场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