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个历史话题,说明朝官员的工资,看完我真是惊着了 —— 那哪儿是低啊,简直低到离谱!就拿海瑞来说吧,好歹也是个当官的,结果顿顿餐桌上就只有青菜,偶尔见点油星都算奢侈,日子过得比普通老百姓还紧巴。换做是我,天天这么熬,估计撑不了俩月就得琢磨辞职的事儿。
你说这明朝官员工资到底能低到啥程度?这么跟你形容吧,翻遍历朝历代的俸禄标准,明朝绝对能排到最末几位。就拿最高级别的内阁大学士来说,相当于以前的宰相了,一个月拿的钱,连五代十国时期北汉那时候的一半都不到,跟唐代比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连宰相级别的都这样,底下那些小官就更甭提了。我之前看吕坤写的《呻吟语》里提过,像仓官这种小职位,一个月就给 1 石粮食当俸禄,驿丞一年到头也就能拿到几两银子。这点钱,别说养家了,连衙门里那些打杂的人挣的辛苦钱都比不上,也难怪这些小官天天愁吃愁穿,连顿饱饭都快吃不上了。
按理说朝廷总该知道官员们日子不好过吧?咋就不涨涨工资呢?其实吧,朝廷也不是完全不管,后来也想了些补救办法,在固定工资之外给官员发点额外补贴,虽说没叫 “养廉银” 这个名儿,但意思就是想让官员们能安心当官,别总想着捞钱。这些补贴里有啥呢?有上任或者去京城述职时给的路费,还有啥柴薪银,听说有些时候这柴薪银比正经工资还多呢,另外还有个叫 “廪给银” 的。可你猜咋着?就算加上这些,对大多数官员来说还是不够花,顶多算解了燃眉之急,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再说说海瑞,他在淳安当知县那阵子,日子过得那叫一个俭省。身上穿的是粗布袍子,吃的是糙米饭,官府院子里有空地,他就雇了个老家仆种点麦子和蔬菜,一天三顿基本就靠这些过日子,除了喝口江水,几乎不用当地的东西。有一回他给母亲过寿,难得买了二斤肉,你都想不到这事儿在当时传成啥样了,十里八乡都知道了,跟出了啥大事儿似的。你说一个知县,买二斤肉都能成新闻,这日子得有多清苦啊!
不光是海瑞,其他官员也没好到哪儿去。明初有个叫曾秉正的,官还不小,是正三品的通政使,结果卸任的时候连回家的路费都凑不出来,最后没辙了,竟然把自己四岁的女儿卖了换钱,你说这听着多让人心酸?还有正统六年的时候,有个叫曹泰的监察御史,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皇上写奏折,把官员们收入支出的账算得明明白白,说这点工资根本不够养家,恳请朝廷涨点工资,让官员们能安心廉洁当官。结果朝廷就回了三个字:“遵祖制”。这工资标准是朱元璋定的,两百多年过去了,物价涨了不知道多少倍,工资却一分没动,你说官员们咋活啊?
更让人无奈的是,明朝官员工资低,生活开销却一点都不低。就说在京城吧,那地方啥东西都贵,再加上官员之间少不了应酬,今天这个请吃饭,明天那个要送礼,一家子的开销大得吓人。你说一边是这点可怜的工资,一边是高得离谱的开销,官员们能咋办呢?有些人就忍不住动了歪心思,靠贪赃枉法、克扣钱粮、敲诈老百姓这些法子弄钱。我之前看过个记载,有个知县退休的时候,清点家里的钱,光白银就有五千两,还有些黄金珠宝折算下来也有一千两,加起来总共六千两银子。可你知道吗?一个知县就算干十年,正经工资也就四百多两银子,这额外弄来的钱比工资多了十好几倍,你说吓人不吓人?
说真的,明朝这低工资政策,真是坑苦了那些想好好当官的人,他们守着清廉,日子却过得苦哈哈的;而那些没底线的人,反而靠着歪门邪道发了财,时间一长,官场风气越来越坏。我有时候就琢磨,要是我生在明朝当官员,拿着这么点工资,过着这么憋屈的日子,估计真撑不了多久就得辞职。你们要是遇上这事儿,会咋选呢?是硬着头皮接着干,还是干脆换个活法?大家都来聊聊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