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许多权臣为了巩固自己的家族地位,往往会通过安排继承人来确保权力的延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如果自己的儿子不能接班,权臣们便会考虑让弟弟担任权力重任。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司马师和孙峻这两位重要人物的传位之事,尽管他们都在临终时决定让弟弟继位,但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一、司马师将大权交给司马昭
司马师是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天生沉稳且充满雄才大略,他的威仪和风采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誉。公元249年,司马师和父亲司马懿共同策划了高平陵之变,成功除掉了权臣曹爽。从此,曹魏的大权便掌握在司马懿家族手中。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独揽朝廷大权,开始了全面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在内政方面,司马师设立了严格的选官制度,命令百官推荐贤才,推行一系列法令,整顿朝政,使得朝廷纪律严明,百官各司其职。对外,司马师不仅继续扩展家族的权力,还在新城之战中智勇双全,成功击溃了吴国诸葛恪的大军,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然而,司马师在政治上的成功并未能持续很久。公元254年,他废除了魏帝曹芳,改立曹髦为帝,随后亲自带兵平定了毌丘俭与文钦的叛乱。可惜,天不假年,司马师在回程途中因病去世,享年仅四十八岁,死后被追谥“忠武”。临终时,他决定将自己的权力交给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继位后,逐步掌控了曹魏的政权。在他的领导下,曹魏的局势逐渐稳定,甚至开始逐步消化和解决外部威胁。公元260年,曹魏皇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新的皇帝。随后,司马昭开始筹划灭蜀,最终在263年成功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征服蜀汉,晋封为晋公。次年,他被晋升为晋王,权力进一步巩固。
265年,司马昭因病去世,年仅55岁,葬于崇阳陵,谥号“文王”。几个月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魏帝之位,建立了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庙号太祖。这一系列变故无疑证明,司马师的传位选择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安排,最终推动了司马懿家族取代曹魏,建立西晋。
二、孙峻将权力交给孙綝
孙峻,字子远,吴郡富春人(今浙江富阳)。他是昭义中郎将孙静的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的孙子,散骑侍郎孙恭的儿子。孙峻自幼勇猛聪慧,才智出众,年轻时便表现出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后,他以果敢精明的态度受到朝中上层的重视。
在公元252年,孙权临终时,他特意指定孙峻与诸葛恪等人为辅佐大臣,以确保吴国政权的平稳过渡。孙权去世后,孙峻和其他托孤大臣协助孙亮即位,并且被升任武卫将军,封为都乡侯。随着孙权安排的彻底实施,孙峻逐渐掌握了吴国的大权,并且被任命为丞相、大将军,封为富春侯。权力上升的同时,孙峻开始展现出他极端专断的一面,甚至不惜残害自己的宗亲,杀害了太子孙和以及孙权之女孙鲁育等亲属。
孙峻对内大肆清除异己,推动着吴国政局的动荡。在太平元年(256年),他因病去世,年仅38岁。临终时,孙峻将自己的后事托付给堂弟孙綝。孙綝继承了他的大权后,迅速升任侍中兼武卫将军,并逐步消除所有反对声音,甚至包括大司马滕胤和骠骑将军吕据等重要人物。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孙綝最终被任命为大将军,并封为永宁侯。
然而,孙綝并未能安稳掌权,他的嗜杀本性让他与东吴皇帝孙亮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最终,孙綝废黜了孙亮,改立了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即位后,对孙綝进行了进一步的打压,将其加封为丞相,封为荆州牧。但好景不长,孙綝很快因与孙休的矛盾激化,最终在259年1月被孙休设计捕杀,享年仅28岁。死后,孙休还将孙峻与孙綝从族谱中除名,以此彻底抹去他们的历史痕迹。
总结而言,司马师与孙峻虽都选择了将权力传给弟弟,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司马师的传位成功推动了家族的崛起,而孙峻的安排则加速了自己家族的灭亡,这一对比显得尤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