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人”与“天师”的不同态度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常被描绘为奸雄,借“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成为主要反派,而刘备则被塑造成枭雄,是曹操的最大心腹之患。书中有一个著名的片段,所谓“神人”左慈戏弄曹操时,提到自己手中有三卷《遁甲天书》,劝曹操随他归隐山林。曹操却直言:“不行,我若离去,这天下该由谁来掌控?”左慈便回道:“益州刘玄德乃汉室宗亲,为何不让位于他呢?”这体现出“神人”对刘备的认可。
然而,与小说不同的是,历史上同样享有盛名的五斗米道教主——“天师”张鲁,对刘备却极为轻视。公元215年,曹操亲征汉中,张鲁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一边是如虎般强势的曹操,一边是似狼般咄咄逼人的刘备,自己夹在中间,进退维谷。此时,他不得不做出选择,否则随时可能被两股力量撕裂。
张鲁的谋士阎圃提醒他:若向西逃避,必然会遭遇把守阆中的张飞。刘备早在占据西川后,就急切派张飞镇守于此,因为阆中正是米仓道的交通要冲,而米仓道又是汉中进入西川的重要咽喉。可见刘备的布局早就针对张鲁而来。如今刘备虽得知张鲁受曹操进逼,派黄权赶来迎接,但曹操的使者却抢先一步到达,双方都抛出所谓的“善意”。实际上,这些表态并非真正的善意,而是虎狼递出的最后通牒,表面温和,实则锋芒毕露。阎圃劝张鲁:“局势已明,只有两条路:投曹操,或投刘备。”然而张鲁却怒斥道:“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最终,他选择了向曹操投降。
这一态度历来引发无数争论。毕竟,从常理看,曹操是出兵讨伐者,而刘备则是伸手相助者,张鲁似乎更应该亲近刘备。即便不选择刘备,也没必要如此强烈地贬低他。或许是因为曹操给予的条件更为优厚——张鲁投降后,不仅自己获封一万户食邑,五个儿子也都封侯,这是刘备根本无法给予的厚利。而且张鲁早年与刘璋交恶,得罪了不少西川士人,刘备入川后重用了刘璋旧部,这让张鲁对投靠刘备心存顾忌。只是令人费解的是,张鲁归降曹操仅一年后便离世,结局颇为蹊跷。
二、张飞与刘备的反应
当时刘备的部将张飞镇守阆中,从表面看,在曹操与刘备竞相争取张鲁时,张飞并没有发挥出关键作用。但仔细分析,这并非张飞无能,而是他的职责本就主要是防范张鲁,而非私自联络。因此若无刘备的命令,他自然不会提前接触张鲁,才导致时机错失。
事实上,刘备的迟缓反应另有缘由。彼时,他正与孙权因荆州问题争执不休。刘备夺取西川后,孙权要求归还荆州,刘备却以“待得凉州,方以荆州相与”为由推脱。孙权愤而令吕蒙进取长沙、零陵和桂阳,刘备则派关羽奋力夺回。由此可见,孙刘联盟一度破裂。也正因如此,曹操抓住了这个空隙,放心大胆地南下伐张鲁。刘备直到安抚孙权,重新达成“湘水之盟”,才急忙赶回西川。但这时,曹操的使者已早一步抵达张鲁处。如此看来,刘备的迟缓并非缺乏诚意,而是时势所迫。
三、葭萌事件与马超归附
张鲁之所以对刘备心存芥蒂,还要追溯到更早的两件事。公元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意图让他出兵讨伐张鲁。刘备在葭萌驻扎半年,表面上按兵不动,暗地却广施仁德,收买人心。刘璋多次催促无果,刘备反而借口要东援孙权,索取更多兵马粮草,最终翻脸夺取西川。在这半年里,刘备与张鲁之间很可能保持着某种默契,否则张鲁也不会在刘备突然翻脸时选择袖手旁观,只派杨帛去试探守城的霍峻,结果被断然拒绝。
更关键的是,刘备暗中派遣李恢前往汉中,联络张鲁的部将马超,最终促成马超投奔自己。这对张鲁而言无异于当面羞辱:刘备绕开自己,直接拉拢属下,使他颜面尽失。可以想象,当张鲁得知马超投降刘备后,他对刘备的印象必然从警惕转为厌恶——刘备在他眼中已不再是“仁义之师”,而是一个口蜜腹剑的伪君子。
因此,张鲁后来那句“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出自长期积累的怨怼。他宁愿向曹操这样的“真小人”屈服,也不愿与刘备这种“伪君子”结盟。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张鲁之所以鄙视刘备,正是因为在关键时刻,他感受到的不是信任,而是屡屡被算计的耻辱。
综合来看,张鲁的选择既有现实利益的考量,也有内心情感的偏向。他的言行虽显极端,却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三国格局与人物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