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孙权兄弟,自始至终都将“灭刘表”视为必须完成的使命。
孙权继位后,多次对刘表发动进攻,甚至亲自出征,麾下周瑜、周泰、凌统等名将悉数出动,东吴军势如破竹。然而,尽管战场上屡屡取胜,江夏郡始终未能彻底攻下,领土扩张几乎为零,战略上难以突破。这究竟是为何呢?
从私人恩怨来看,刘表庇护黄祖,间接导致孙坚战死,孙氏父仇未报,此仇不共戴天。
从国家战略来看,荆州乃长江中游要地,一旦拿下,便可“全据长江”,进退皆宜,后续更可图中原。因此,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坚定不移地将灭刘表视为家族与国家的双重使命。
在孙策尚未创业之前,他就已经把攻取荆州列为必行之举。当时他请教张纮,提出先收拢旧部,再夺回江东,最后图取荆州,以此“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张纮对此极为赞赏,甚至认为这不仅仅是替父报仇,而是可以统一江、荆,成就齐桓公、晋文公般的霸业。
孙策遇刺后,孙权继位。公元200年,他向鲁肃问计。鲁肃劝告他不要贸然与曹操正面对抗,而应将战略重心放在荆州,一旦“全据长江”,便可从容图谋天下。这一建议,很快成为东吴的立国大策。由此可见,无论私人恩怨还是国家长远,孙氏兄弟皆将击败刘表视为头等大事。
孙策在开创江东之时,便与刘表军正面交锋。刘勋求援于黄祖,黄祖派儿子黄射助战,孙策大破之;刘表再派族人刘虎救援,又被击败并斩杀。自此,黄祖不敢轻举妄动。孙氏兄弟在初次交手中,已证明其军事实力强于刘表一方。
孙权继位后,三次进攻江夏:
第一次在203年,孙权亲自领军,大败黄祖,但因山越叛乱,不得不撤军。
第二次在207年,东吴军只是劫掠后撤,明显是一场试探。
第三次在208年正月,战斗最为激烈。黄祖凭借艨艟阻截江面,布下坚固防御。董袭、凌统率敢死队冲阵,吕蒙则率军一鼓作气,攻破沔口,黄祖被杀。然而,孙权依旧选择屠城撤退,未能真正占领江夏。
屡战屡胜,却毫无实质进展,原因何在?
一方面,孙权军战斗力确实强,但整体实力尚不及刘表。刘表统治荆州多年,疆域广阔,兵力十余万,经济发达,物资丰盈。东吴虽能在战场上取胜,却缺乏足够的综合实力来维持长期攻势。孙权进攻节奏太慢,刘表每次虽败,但能迅速依托荆州强盛的底蕴恢复元气。如此反复,双方陷入消耗战,而在消耗战中,弱势的一方终究难以取胜。
另一方面,孙权的统治尚不稳固。江东虽已初定,但山越、地方豪族仍然割据,不听号令。孙权初登大位,又缺乏威望,内部也有质疑之声。因此,他每次西征必因后方叛乱或地方动荡而不得不撤军。再加上孙权时常采取“屠城徙民”的残酷政策,不仅无法巩固新占之地,还失去了荆州百姓的支持。赤壁之战前,周瑜与鲁肃都承认“荆州百姓未附”,便是最好的证明。
除此之外,东吴军存在几大弱点:
其一,攻坚能力不足。水战虽强,攻城却常常受挫,第一次攻江夏就是因城池难克而久攻不下。
其二,沔口地势险要,依山傍水,防御极易恢复。即使攻破一次,敌方也能迅速修复防线。
其三,黄祖虽非顶尖统帅,却防守顽强,经验丰富,还曾得到甘宁助力,甚至杀死过东吴名将凌操、徐琨。这样强韧的对手,绝非轻易能灭。
综上,孙权虽有灭刘表之志,但却因后方不稳、实力不足、战略节奏迟缓,以及攻坚难题和失民心等多重因素,始终未能完成使命。到刘表病亡、刘琮投降曹操时,孙权更是彻底失去了“手刃仇人”的机会。孙氏兄弟虽屡战皆捷,却难以取得根本性的突破,这正是东吴当时国力与战略局限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