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核心在于对“名字”的理解与历史命名传统的混淆。秦始皇的本名是赢政,按照当时的姓氏制度,所谓“姓-名”是分明的两部分。扶苏和胡亥也只是名字中的字,他们的完整称呼分别是赢扶苏和赢胡亥。因此,从字面上讲,问题确实很简单,可以直接说清楚,不必再多赘述。 不过在这里,我想再补充一个相关的知识点。按我们現代的习惯,很多人会直接把赢政的“姓”理解为“赢”,但历史上并非如此简单。其实在古代中国,所谓“姓”与“氏”是分属不同层面的两个概念,且在先秦时期的制度和称谓里,常常会造成混淆。因此,确实有必要把这段历史脉络讲清楚,方便理解后世的称谓演变。
在秦汉之前,中国的姓氏制度是“姓与氏并存”的格局。所谓“姓”,是指一个极大部分的宗族标识;而“氏”则是一个家族内部分支、分支下的支系标识,属于大姓下再细分的小宗。历史上最早的八大姓中,姬、姜、姒、嬴、妘、妫、姚、姞等,都是当时最强大、影响力最大的氏族部落的代表性姓氏。举例来说,姜姓与神农氏、共工氏等大部落有血缘与氏族的联系,妘姓则常与祝融氏的传承相关。随着时间推移,在周朝开始分封诸侯的时候,许多出自这些大部落的人获得封地和食邑,成为一国之君,因此他们自然而然也具备创建新宗的资格。 于是,他们便从原先的大氏族体系中分出自立的新氏族。为了标示自己的来源与血统,这些新兴氏族往往以自己所封之地来作为标识符。例如在周朝分封诸侯的进程中,姜姓的后人便在吕、徐等国建立了分支,因此便出现了吕氏、徐氏等后来的氏族;再如妫姓分出陈等国,从而有了陈氏的产生。也就是说,地方封地常常成为新氏族命名的直接依据,这也是“姓”和“氏”在分封体制下区分的一种现实体现。 至于始皇帝的嬴姓,传统的说法多认为其源自于先祖伯益。史记有记载: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嬴氏”。同时,嬴姓与赵姓之间的关系也有另一条来源线:在周朝初年,徐国叛乱时,周穆王在西方狩猎,造父为主将出使外巡,途中与西王母相遇,情景曲折而难忘。徐偃王叛乱,穆王以千里马驰赴救援,结果大破徐偃王,因而把赵城赐给造父,造父的后代因此以赵为姓。这一段历史脉络,使得赵姓与嬴姓在血缘与封地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联系。 到了周孝王时代,造父的侄孙秦非子因善养马而被赐于秦地,并被赐名秦赢。《史记》有记载“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这便成为秦国建立的重要历史线索,因此后来的秦国建立者也被直接联系在秦赢之名上。由此可以说,依照历史的脉络,现代人若说“始皇帝可以叫赢政,也可以叫赵政”并不算错;不过从严格的历史学意义来讲,秦朝的君主在姓氏的本源上应当更贴近赵姓而非赢姓。 如果把话说到最本质的层面,先秦时期的姓是与母系血缘相关的产物,氏则多为男性传承的标识。也就是说,按照记载的思路,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出生时的记载是“名为政,姓赵氏”,这意味着在严格意义上的称谓体系下,始皇帝更应被称为赵政,而不是后世通用的赢政。只是从现代的语言习惯来看,使用“赢政”或“赵政”都可以传达同一个人,只是在考究和学术讨论中,后者更符合史书原意。顺带一提的是,历史人物的姓氏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刘邦,在不同的历史叙述里也常以“祁邦”来称呼他,因为他是祁姓刘氏的后裔。这种“姓氏随世系演变而变动”的现象,在古代历史记录中并不少见,因此在解读历史人物的称谓时,需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和文本语境来判断为何会出现某种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