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8月26日,清朝派出的特使李鸿章抵达美国纽约,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亲切接待。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在繁忙的日程中先后参观了独立厅、自由钟,以及宏伟的国会大厦,并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的专访,向海内外传递着中美之间的友好信号。8月30日这一天,李鸿章特地前往一处安葬着他一位远道而来的挚友的墓地进行拜祭。至于这位在他心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美国朋友究竟是谁,成为当时在场人士热议的话题。
一、美国名将
这位友人就是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他不仅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被后世记载为杰出的统帅,后又成为美国的总统。格兰特于1822年出生在俄亥俄州,年龄比李鸿章大一岁。少年时的他就进入西点军校学习,1843年毕业后被授予名誉陆军少尉的军衔,分配到第4步兵团。1846年美墨战争爆发时,格兰特积极参战,后来又因战功升任名誉陆军上尉。此后他短暂退出军旅,直到内战再度踏上战场,才真正崭露头角并迅速获得提升与各方赞许。
二、成为总统
内战不久,林肯遇刺身亡,安德鲁·约翰逊继任总统。起初他对格兰特颇为器重,甚至一度任命他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陆军上将,显示出对其军事才能的高度信任。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之间的分歧逐渐显现,政治斗争也逐渐加剧。与此同时,共和党内部对格兰特的支持日益高涨,最终推举他作为总统候选人。格兰特在激烈的竞选中胜出,1869年3月4日正式就任美国第18任总统。身处政治领域的他,毕竟以军事外长才著称,治理经验相对不足,因此在试图改革文官体系与推动战后重建经济方面进展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如此,他仍然在第一次任期结束后获得了连任,成为1872年的连任总统。然而他的第二个任期并不顺利,任人唯亲、任用不当等问题让一系列丑闻接踵而来。1877年他退下总统之职,开启了环游世界的长途旅程。
三、结识李鸿章
格兰特在离任后踏上欧洲、再到非洲,最终穿越远东来到亚洲,1879年抵达天津,受到了直隶总督李鸿章的热情款待。两人虽语言不通,却在性格和气质上很容易相互理解,彼此欣赏。格兰特在访华期间为清政府出谋划策,且在恭亲王与李鸿章的共同邀请下,参与调停了中日之间有关琉球群岛的纷争,试图为区域稳定提供一种高层交涉的路径。李鸿章对格兰特的一支手杖情感颇深,这支手杖其实来自全美工商界的赠礼,但要取得赠予权,需得到工商界领袖的同意才可转赠。1885年,格兰特病逝,未能亲自把手杖送达李鸿章手中。直到1896年,格兰特的夫人代夫在李鸿章访美期间把手杖赠予他。此后,李鸿章便随身携带这支手杖,并在格兰特的墓前亲自栽下两棵银杏树,寓意“志景慕”之情,常被人们提及为两人跨越半球的友谊象征。
参考资料:1.《军人出身的美国总统》;2.《李鸿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