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抗战岁月中,眉山从未缺席这场民族救亡的伟大斗争。这片土地上,21万儿女参军报国,奔赴前线筑起血肉长城;后方百姓踊跃支前,宣传动员、捐钱捐物……用点滴力量汇聚成抗战的坚实后盾,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里有将帅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有士兵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更有普通百姓守望相助的顽强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一起回望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永远铭记眉山先烈的英勇付出,在传承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共同书写眉山发展新篇章。
刘峰(1928—2020),江苏人,1943年参军,新四军第一师卫生员;抗战胜利后随部队划归调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后驻守眉山,1950年十八军奉命进军西藏,西藏解放后调乐山工作,曾经负责贺龙元帅上峨眉山的医疗保障工作,后转入眉山408医院工作到离休。
1939年的风,还裹挟着南京沦陷的硝烟。11岁的小刘峰被姐夫牵着第一次踏进新四军游击队的营地。那时的他,给伤员缠绷带都会手抖,谁能想到,一年后这个半大孩子竟在枪林弹雨中随姐夫拉起八百人的游击大队,勇闯日军重镇徐州,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夺药奇袭”!
战火里的白衣启蒙:子弹穿胸的觉醒
姐夫的游击队长臂章在煤油灯下泛着亮光,刘峰踮脚给伤员清洗伤口,血腥味混着草药气在屋里弥漫。突然,机枪嘶吼着穿透土墙——日军扫荡队撞开了门!少年只觉后背一热,眼前一黑,随即失去知觉。
“醒来时,就看见担架在晃,鲜血把姐夫的衣衫染透了。”这颗贯穿前胸的子弹,成了刘峰与战地医院最深的羁绊。养伤时,日寇的封锁一天紧过一天,纱布和药品早就见底,伤员的伤口在溃烂流脓,腐臭味刺得人睁不开眼。15岁的少年攥紧拳头加入纺纱队,织机转动时,每根棉线都浸着他的焦灼:“要是我能弄到药,他们就不用遭这份罪了......”
青年时期的刘峰
绝境夺药:腰间布条藏着的秘密
1942年,药品匮乏成了绞杀战士的“隐形敌人”,派去买药的队员都是有去无回。政委注意到了平日里机灵勇敢的刘峰,问他“敢去日军占领的徐州城买药吗?”刘峰明知道任务艰险,却从没有退缩的想法,满脑子就一个念头:早一刻把药买回来,就能多保住一个战友的生命。
按照政委的安排,刘峰换好衣服,与陪同的另外两名队员一起上路,三人扮成货郎昼伏夜行,在“三河里”与游击队员接头后潜入徐州城。又在城内抗日力量的接应下,顺利到达了药店。药店门口人来人往,机智的刘峰就跑去与店老板搭话,不动声色地掀开衣角——裹在里面的银元在昏暗光线下闪着微光。店主瞬间会意,立刻将他引至里屋。说明来意后,刘峰顺利拿到了急需的消炎药。几个人经过商量后,将药一支一支地裹在准备好的布条里,缠在腰上,在打入日本鬼子内部的抗日军人的安排下,顺利地将药带回到部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奇袭战中的铁血担当:铁轨与吊桥上的较量
为切断日军运输线,刘峰随24分队夜袭皖南铁路。镐头与扳手在夜色中翻飞,队员们拧下螺丝钉、拆离铁轨,布好地雷后迅速撤离。身后一声巨响,铁路被炸得粉碎,而这只是战斗的第一步。
他们料定日军军官会来勘察,趁凌晨一点突袭“有机镇”。凭着摸清的行程,队员们放下吊桥直捣敌营,活捉军官,逼迫其命令日军投降。这场战斗不仅摧毁了日军据点,更让游击队赢得了声望,吸纳了更多的新鲜力量。
离休后的刘峰
弹头洞穿不屈之躯:再添血色勋章
两次贯穿伤,像血色勋章烙在他身上。19岁的刘峰下乡购药时,马车遭到敌人伏击,下肢被子弹击中。军医在油灯下只取出两枚弹头,而留在体内的弹片与他纠缠六十余载,每逢阴雨天,骨缝里又胀又痛,仿佛战场的余震从未停歇。
而穿透胸膛的那颗子弹,倒让少年在病床上悟透了医道。他拜江苏名医岑光明为师,在第三军区卫校淬炼成战地圣手。从新四军4师到十八军,他手里的手术刀,成了比钢枪更锋利的武器。
曾经有人问起徐州买药的生死时速,老人总笑着指胸口:“这里早被鬼子开了‘天窗’,还有什么好怕的?”那具被子弹洞穿的躯体里,始终奔涌着12岁少年滚烫的血。在那个血色年代,他以绷带为甲、药箱作盾,在硝烟与消毒水间,写下了“生命守护者”的传奇。
来源:史志眉山
编辑:王昱蒙
二审:胡兵
三审: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