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夺取汉中时期,虽然蜀汉整体国力尚未达到鼎盛,但其粮食储备却异常充足,这主要得益于刘璋的守成之策。刘璋统治益州二十余载,采取保守政策,几乎未发动大规模战事,使得川中地区积累了丰厚的物资储备。刘备入主益州时,凭借智取而非强攻,几乎没有损耗当地的钱粮物资,因此完整继承了这笔可观的战略资源。
在关羽荆州军团覆灭之前,蜀汉的国力达到了历史顶峰。当时刘备麾下总兵力约十四万之众,更关键的是掌控着刘璋时代积攒的巨额粮草储备。这些战略资源正是孙权对蜀汉心生忌惮的根本原因。荆州之役后,蜀汉损失了三万精锐及全部水军战船,但川中粮仓依然充实。随后的夷陵之战中,由于战场毗邻永安白帝城,后勤运输相对便利,这些存粮为蜀军提供了充足的补给保障。
然而随着夷陵战事的持续,这笔战略储备开始急剧消耗。刘备亲率七万两千大军出征,由于夷陵地区地形复杂险峻,不得不征调三十万民夫负责后勤运输。如此一来,前线实际需要供养的人数激增至四十万之众。如此惊人的粮食消耗,很快就掏空了蜀汉的国库。这也正是东吴统帅陆逊选择持久战策略的关键考量——他意图通过消耗战拖垮蜀汉的粮食储备。
陆逊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耗尽刘璋时代积攒的二十年存粮,从根本上削弱蜀汉的战争潜力,消除其对东吴的军事威胁。历史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刘璋苦心经营二十载积累的巨额家底,在刘备手中几年间就消耗殆尽。待刘备病逝白帝城时,蜀汉国库已然空虚,财政状况岌岌可危。这种战略资源的枯竭,正是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屡受粮草短缺困扰的重要历史原因。可以说,夷陵之战的失败不仅体现在军事层面,更造成了蜀汉经济基础的严重削弱,为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