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10日,刚刚从上海风尘仆仆赶回广州的苏联顾问鲍罗廷,与已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谭平山进行了一次长达数小时的深入会谈。担任翻译工作的是精通俄语的瞿秋白。从现存档案资料来看,这次谈话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涉及国民党改组工作的整体规划,更细致入微地探讨了诸多具体问题:从党员发展质量把控到基层支部建设,从一大代表选举程序到共产党在改组中的角色定位。鲍罗廷展现出惊人的工作细致度,他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询问和讨论。
在交谈中,鲍罗廷意外获悉一个重要信息:在他前往上海期间,孙中山萌生了建立\"立宪政府\"的新想法。鲍罗廷敏锐地追问道:\"现在人们谈论的北伐和国民政府具体指什么?\"谭平山详细解释道:\"就在几天前,大元帅通过了三项重要决议:首先是成立所谓的立宪国民政府;其次是启动北伐计划;最后是集中财政权力。其中财政集中最为关键,因为当前广州政府各部门之间,特别是军事与非军事部门之间,因财政问题频发冲突。若不解决财政统一问题,广州政府将永远陷于混乱状态。\"
关于立宪政府的构想,谭平山继续说明:\"这个想法其实酝酿已久,最初是为了建立反直系军阀的统一战线,计划联合奉系张作霖和安福系。按照这个方案,孙中山将出任总统,卢永祥担任省最高督军。为了实施这个计划,孙中山还试图拉拢云南的唐继尧,因其与安福系及山东张宗昌有联系,可以协助整合南方力量。不过最初遭到杨希闵的反对,经过协商后现在已获其支持。\"
鲍罗廷紧接着追问了两个关键问题:\"参与这次国民政府成立会议和北伐决策的都有哪些人?是仅限于广东的孙中山追随者,还是包括了其他省份和派系的代表?比如唐继尧方面有派人参加吗?\"谭平山回答:\"不仅有孙中山的忠实支持者,还有其他省份的代表。不过不确定是否有奉系的代表出席。\"鲍罗廷继续深挖:\"您认为这是具有实质意义的重要举措,还是像往常一样的宣传手段?\"谭平山坦言:\"孙中山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筹划此事,他本人对此非常认真。但其他人似乎并不太重视,这个计划能否落实还很成问题。\"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鲍罗廷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孙中山显然急于建立全国性政府,为此他召集国民党要员到大本营,准备在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公布《建国大纲》,并推动选举自己为\"总统\"。所有与会者自然都不敢公开反对。但鲍罗廷清楚,以广州现有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支撑全国政府的运作,因此孙中山同时派人联系安福系寻求合作,并着手制定政府工作计划。
这与鲍罗廷对国民党一大的期待大相径庭。在鲍罗廷的规划中,一大应该聚焦于通过新的党纲党章,从根本上改变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和政治属性,使其真正成为能够领导国民革命的先进政党,而非如孙中山所愿那样急于建立全国政府。鲍罗廷这才恍然大悟:孙中山似乎并未真正理解政党代表大会与议会选举的本质区别。
得知这一消息后,鲍罗廷的第一反应是这可能危及整个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他面临一个棘手的两难困境:既要设法说服孙中山放弃这个可能破坏大会原定议程的想法,又必须谨慎处理,避免伤害孙中山的感情,否则历时数月的改组努力可能功败垂成。
在私人札记中,鲍罗廷详细记录了他的应对策略:\"为了避免这个重大危机,我决定在委员会中巧妙提出问题,争取达成不宣布成立政府,而改为提出'党为实现全国政府而进行宣传'的过渡性方案。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变孙先生的决定。但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绝不能直白地说这是为了阻止孙先生宣布成立政府,否则一旦传到他耳中,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经过长时间的耐心解释和反复沟通,鲍罗廷最终成功说服委员会成员同意在一大上重点发表宣言,而将具体建国纲领交由即将成立的中央委员会后续处理。在宣言起草过程中,当汪精卫修改后的草案经瞿秋白重新翻译给鲍罗廷过目时,这位经验丰富的革命家不禁为国民党领导层思想的混乱程度感到震惊。
最终,国民党一大宣言能够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鲍罗廷的坚持和智慧。他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坚韧的意志力,在维护孙中山威信的同时,又确保了大会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这段历史充分证明,鲍罗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顾问,更是一位深谙中国政治生态的实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