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夺取益州、掌控荆州,又在汉中之战中大败曹操后,蜀汉的势力如旭日东升,天下格局已然发生深刻变革。此时若能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从荆州和汉中两路出兵北伐,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伟理想指日可待。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在随后的岁月里,蜀汉却逐渐走向衰落。细究其中缘由,我们会发现一个关键转折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那场震惊天下的荆州之变。当时威震华夏的关羽在取得水淹七军的辉煌胜利后,却因大意失荆州,最终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关于关羽兵败身亡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他骄傲轻敌所致,也有人归咎于其年事已高、不复当年之勇。这些分析固然有其道理,但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关羽之死与一个重要人物密切相关——他就是刘备的养子刘封。作为蜀汉新生代将领中的佼佼者,刘封自幼跟随关羽、张飞等名将习武,深得刘备信任,被委以镇守上庸的重任。当时吴蜀联盟尚在,关羽认为后方无忧,遂倾全力北伐襄樊。当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之际,却突闻东吴背盟,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危急关头,关羽连续派出多路信使向上庸求援。 然而刘封与副将孟达却按兵不动。更雪上加霜的是,留守江陵的糜芳竟不战而降,导致荆州军将士家眷尽落敌手。吕蒙趁机施展攻心之计,致使关羽军心涣散。面对生死存亡之际,关羽再次发出十万火急的求援信。此时刘封与孟达陷入两难:若出兵相助,或可助关羽扭转战局;若坐视不理,不仅会失去荆州要地,更将断送蜀汉争霸天下的希望。从私情而论,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于情于理都该施以援手。况且上庸距战场最近,若他们不出兵,关羽确实孤立无援。 但经过反复权衡,二人最终以上庸新附未稳为由拒绝发兵。这一决定直接导致关羽兵败身亡。若刘封稍有政治智慧,此时就该谨言慎行。然而他非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地欺凌同僚孟达,致使孟达愤而投魏,上庸重镇就此易主。刘备闻讯震怒,在诸葛亮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的谏言下,终于痛下决心。考虑到太子刘禅年幼,而刘封已显露出拥兵自重的苗头,刘备不得不赐剑令其自尽。临终前,刘封才幡然醒悟,对自己见死不救、逼反孟达的所作所为追悔莫及。 而叛逃曹魏的孟达同样未能善终。他原想倚仗曹丕这棵大树,不料曹丕英年早逝。当他想重返蜀汉时,却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识破,最终命丧刀下。反观曹魏养子曹真,始终恪守本分,既未对同僚见死不救,也不曾欺凌部属,最终得以善终。两相对比,刘封的悲剧结局,既源于其性格缺陷,更是权力斗争中必然的牺牲品。这段历史启示我们:在关键时刻的抉择,往往决定着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