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的历史长卷中,流传着一部春秋,半部晋国的说法。当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日渐式微之际,以蛮夷自居的楚国不断用武力威胁中原诸国。在这个危急存亡之秋,与周王室同宗同源的晋国挺身而出,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与强楚展开长达数年的激烈对抗。晋国因此获得周天子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的崇高使命。在晋国名将中,先轸堪称冠绝春秋的军事奇才,他不仅在城濮之战中助晋国奠定霸业根基,更在崤之战中粉碎了秦献公的称霸美梦。那么,这位传奇将领是如何成就其不朽功业的呢? 一、患难与共,戎马半生
作为晋国公子,重耳虽出身显贵却酷爱结交贤士。在他年仅十七岁时,就与五位才德兼备的挚友结为生死之交:足智多谋的赵衰、老成持重的狐偃、能言善辩的贾佗、勇武过人的先轸和魏犨。这六位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扶持,共同谱写了日后晋国称霸的壮丽篇章。 然而好景不长,重耳很快遭遇人生重大危机。其父晋献公专宠骊姬,而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大统,先是设计害死太子申生,又诬陷重耳和夷吾谋反。在生死攸关之际,重耳不得不带着五位挚友仓皇出逃。在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中,他们尝尽人间冷暖,时而饥寒交迫,时而锦衣玉食。当重耳沉溺温柔乡而忘却复国大志时,是挚友们的直言相谏让他重拾斗志;当他遭受小人羞辱时,又是朋友们的鼓励让他化耻辱为力量。终于在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这六位患难与共的伙伴重返晋国,执掌朝政大权。 在这支堪称春秋最强智囊团中,赵衰、狐偃、贾佗以谋略见长,先轸、魏犨则以勇武著称。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晋文公重耳在被庐进行军事改革,建立三军制,这一制度奠定了晋国百年霸业的军政基础。正是在这次改革中,先轸被任命为下军佐,开启了其辉煌的军事生涯。 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晋文公即位时,上一位霸主齐桓公已去世七年。曾经高举尊王攘夷大旗的齐国日渐衰落,新兴的秦国尚在积蓄力量,而楚国在楚成王统治下却如日中天,甚至击败了宋襄公,威震中原。晋文公四年(前633年),楚成王率联军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紧急求援。这给晋国出了个难题:一方面宋襄公曾对重耳有恩,另一方面重耳又对楚成王有过退避三舍的承诺。 就在晋文公举棋不定之际,先轸提出了精妙的战略构想。他认为救援宋国既能报恩情又可确立霸业,建议采取围魏救赵之策:先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迫使楚军回援;同时贿赂齐、秦两国,使其牵制楚军。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谋划最终说服晋文公出兵,而城濮之战也因此成为历史上首场有详细记载的经典战役。 三、智胜强敌,一战成名 先轸的谋略让楚成王心生退意,但楚国名将子玉却执意求战。子玉为壮大声势,假意提出和谈条件。当晋国多数大臣都被蒙骗时,唯有先轸识破其计。他敏锐地指出:若接受条件,三国将感恩楚国;若拒绝,则三国结怨于晋。为此,先轸献上妙计:暗中允诺曹、卫复国,同时扣押楚使激怒子玉。 自负的子玉果然中计,率军冒进。先轸则被破格提拔为三军统帅,他先令晋军佯退九十里,诱敌深入,再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最终大败楚军。子玉兵败自尽,晋国由此确立霸主地位。虽然战后论功行赏时狐偃位居首功,但先轸的军事才能已得到举世公认。 四、忠烈殉国,名垂青史 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趁机发兵攻郑。先轸力主迎战,在崤山险道设伏,全歼秦军并生擒三员秦将。然而晋襄公听信嫡母怀嬴之言,释放了秦将。先轸闻讯大怒,当庭怒斥国君并唾其面,随后为赎罪而主动请缨迎战狄人。在取得对狄作战胜利后,这位刚烈的老将军毅然卸甲冲阵,以死明志,用生命诠释了春秋武士的忠义精神。 先轸的一生,是智勇双全的典范。从流亡公子到三军统帅,他用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崇高的气节,在春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运筹帷幄的谋略、刚正不阿的品格,至今仍为后人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