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名将王平的传奇一生:从曹魏降将到汉中柱石 公元243年,蜀汉大司马蒋琬因病情加重,不得不从战略要地汉中返回后方涪县休养。在这关键时刻,镇守汉中的重任落在了老将王平肩上。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军政。此时蜀汉的边防格局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邓芝镇守东部边境,马忠坐镇南中地区,而王平则负责北部防线。这三位大将各守一方,堪称支撑蜀汉政权的三大支柱。然而,王平的仕途经历却颇为特殊——他原本是曹操麾下的将领,后来才归顺刘备。这位传奇将领的人生轨迹究竟是如何转变的呢?
一、弃魏投蜀的转折人生 王平,字子均,生于巴西郡宕渠县(今四川渠县)。他幼年时因家庭变故,被寄养在外祖父何家,故曾一度随母姓何,直到成年后才恢复本姓王。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亲率大军征讨汉中张鲁,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占领了汉中全境。巴中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任约见大势已去,纷纷率部归顺曹操。为安抚地方势力,曹操分别任命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任约为巴郡太守,但并未乘胜南下进攻益州。 当汉中失守的消息传到成都时,谋士黄权立即向刘备进言:若失汉中,则三巴难保,这等于斩断了蜀地的臂膀。刘备采纳建议,任命黄权为护军,率部北上接应张鲁。然而此时张鲁已投降曹操,黄权转而进攻新归附曹操的杜濩、朴胡部。当时年轻的王平正追随杜濩等人,在战败后随他们一起被迁往洛阳,并被曹操授予校尉之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王平随曹操大军再次进入汉中时,抓住机会投奔了刘备阵营。刘备慧眼识才,当即任命他为牙门将、裨将军,开启了他在蜀汉的军旅生涯。 二、街亭之战显将才 建兴六年(228年),王平随诸葛亮参加第一次北伐,被分配跟随参军马谡担任先锋。当部队抵达战略要地街亭时,刚愎自用的马谡违背诸葛亮事先制定的作战计划,擅自放弃水源要地,将大军驻扎在孤山之上,其排兵布阵更是漏洞百出。虽然王平出身行伍,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但丰富的实战经验使他具备卓越的军事眼光。他多次向马谡提出正确建议,却始终未被采纳。 战局发展果如王平所料,魏将张郃率军切断蜀军水源后发动猛攻,马谡部众四散溃逃。在这危急时刻,唯有王平率领的千余士兵临危不乱,鸣鼓自持,严整军容徐徐而退。老练的张郃见此情形,疑有伏兵而不敢轻举妄动。王平不仅保全了自己的部队,还沿途收拢溃散的蜀军,有序撤回汉中。战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严惩了一批失职将领,唯独王平因功被破格提拔为参军,统领五部兵马,晋封讨寇将军,赐爵亭侯,成为蜀军后起之秀。 三、汉中屏障护蜀汉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王平奉命镇守南围要塞。面对司马懿大军的进攻,他沉着应战;当张郃率精锐来攻时,王平坚守不动,使魏军无功而返。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大将魏延因与杨仪争权而发动叛乱。在这场内乱中,王平临危受命,迅速平定魏延之乱,再立大功。此后他历任后典军、安汉将军、汉中太守等要职,成为蜀汉北方防线的中流砥柱。延熙七年(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亲率十万大军伐蜀,前锋已抵骆谷。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蜀汉众将惊慌失措,多数人主张退守汉、乐二城。王平力排众议,提出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的积极防御策略,并亲率千人驻守黄金要地。在他的正确指挥下,蜀军成功阻挡了魏军攻势,保全了汉中。延熙十一年(248年),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病逝于汉中任上,走完了从降将到名将的传奇人生。王平用他的忠诚与才干证明,在蜀汉这个重视实际能力的政权中,出身从来不是限制人才发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