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诸葛亮七擒孟获:放了又抓磨其心,南中终心服归顺
迪丽瓦拉
2025-10-04 05:03:24
0

建兴三年的夏天,南中密林里弥漫着一股奇怪的气氛。刚被蜀军生擒的孟获,正梗着脖子瞪着眼前羽扇纶巾的男人 —— 诸葛亮明明有机会杀了他,却让人松了绑,还笑着问他 “服不服”。孟获甩着胳膊骂道:“要不是我部下叛变,你根本赢不了!有本事放我回去,咱们再打一场!” 谁也没想到,这场 “不服再来” 的较量,一演就是七回,最后竟让桀骜不驯的南中彻底归心。

1. 南中乱局:诸葛亮为何非要 “擒” 孟获?

其实诸葛亮一开始就没打算简单靠武力平叛。当时刘备刚去世,蜀汉国力空虚,南中四郡(越嶲、牂柯、益州、永昌)趁机叛乱,孟获作为当地彝族首领,因为威望高被叛军推为盟主。《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说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但诸葛亮直到两年后才出兵,就是怕打急了把南中逼到对立面。

身边将领都劝他 “干脆杀了孟获,以绝后患”,可诸葛亮却搬出了刘备的老办法 —— 攻心。他知道南中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就算杀了孟获,还会有新的首领冒出来。就像《汉晋春秋》里记载的,诸葛亮对部下说:“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意思是派官留兵只会激化矛盾,不如让当地人管当地人,而收服孟获,就是打开这个局面的钥匙。

2. 七擒孟获:不是戏耍,是步步为营的心理战

第一擒其实来得挺轻松。诸葛亮派大将马忠、李恢分兵牵制叛军,自己亲率主力直奔孟获大营。蜀军利用地形设下埋伏,没费多大劲就把孟获抓了。可孟获嘴硬,诸葛亮真就放了他,这一下不光孟获懵了,连蜀军将士都觉得主帅是不是太心软了。

但接下来的几次擒获,就看出诸葛亮的用心了。第二回孟获学聪明了,加固营寨坚守不出,结果诸葛亮派人造了很多木兽,夜里吓得孟获的大象阵乱作一团,又被生擒;第三回孟获让弟弟诈降,想里应外合,没想到诸葛亮早看穿了,故意让他弟弟偷了假情报,引孟获入伏;最有意思的是第六回,孟获躲到秃龙洞求援,洞主杨锋表面帮忙,其实早就被诸葛亮策反了,宴席上直接把孟获绑了送给蜀军。

每一次擒获,诸葛亮都不急着处置,反而带着孟获参观蜀军大营,让他看蜀军的军容和粮草。有一回孟获看到蜀军粮仓里堆满了粮食,忍不住问:“你们深入南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粮?” 诸葛亮笑着指了指周围的田地:“这些都是我们和当地百姓一起种的。” 其实这是诸葛亮的攻心术 —— 既让孟获看到蜀军的实力,又让他知道蜀军不是来掠夺的。

3. 第七次投降:从 “不服” 到 “子子孙孙不敢反”

直到第七次被擒,孟获终于撑不住了。《三国演义》里写他 “匍匐在地,肉袒谢罪”,说:“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但真实的史料里,孟获的转变更实在。据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第七次放孟获时,孟获哭着说:“公,天威也,南中民不复反矣。” 这次不是嘴硬,是真的服了。

为什么第七次才服?因为孟获终于明白,诸葛亮不是要消灭南中,而是要治理南中。诸葛亮不仅放了他,还答应不派官员,让他继续管理自己的部众,甚至帮南中发展生产。比如教当地人种稻子、织锦缎,还修了道路连接蜀地。后来孟获真的信守承诺,直到诸葛亮去世,南中都没再乱过。

这里有个冷知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 “七擒七纵” 在正史里记载很简略,《三国志》只提了一句 “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详细的过程主要来自《汉晋春秋》和《华阳国志》这些野史。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七擒是真的,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另一种觉得可能是后人夸张,毕竟连续七次放了又抓,操作起来太难了。但不管细节真假,“攻心为上” 的策略确实是诸葛亮平定南中的关键。

4. 放到今天看:“七擒孟获” 的智慧还能用吗?

诸葛亮的这套打法,放在今天也很有启发。比如现在企业管理里讲 “人性化管理”,不是靠罚款、开除来压员工,而是靠信任和激励,这和诸葛亮不杀孟获、反而重用他是一个道理。还有处理民族关系,诸葛亮尊重南中的习俗,不搞强制同化,这也和现在 “各民族交流交融” 的理念不谋而合。

反观历史上那些靠武力镇压的统治者,比如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虽然一时见效,但耗费了大量国力,最后还是引发了民变。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知道 “征服人心” 比 “征服土地” 更重要。就像他在《出师表》里说的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只有让南中心甘情愿归顺,蜀汉才能安心北伐。

南中这片土地,因为诸葛亮的 “七擒七纵”,后来成了蜀汉重要的后方基地。当地不仅给蜀军提供了粮草和兵员,还产出了著名的 “南中漆”“耕牛”,帮蜀汉缓解了经济压力。直到今天,云南、贵州一带还有很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比如 “诸葛亮教民种茶”“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甚至有些少数民族还把诸葛亮当成神来供奉。

要是你站在孟获的立场上,第七次被擒的时候会选择投降吗?或者你觉得诸葛亮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平定南中?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要是喜欢这段历史,也别忘了关注我,下次咱们再讲讲诸葛亮北伐时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要说那场惊心动魄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经典对决,表面上看是以多欺少,但实际上却让刘关张三兄弟都落下了话...
原创 陪... 改写后的文章(历史类) 第一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兴衰与变迁。从远古时代的...
原创 草... 《草船借箭: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博弈》 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堪称最富智慧色彩...
原创 诗... 千古绝句背后的悲情人生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流传千年的绝唱出自唐代\"诗鬼\"李贺的《金铜...
原创 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无数英雄豪杰纷纷投奔明主,渴望在这乱世中建功立业...
朱元璋批奏折到深夜,宫女送来一... 登临绝顶的荣耀与重担 人们常常向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与喜悦,然而真正站在权力巅峰的...
原创 在... 大英图书馆,公共领域 早期的亚洲定居者如何在英国谋生和安家。 作者:Susheila Nasta ...
慈禧为什么宁愿把皇位传给3岁溥... 慈禧择立幼帝的政治考量:载沣与溥仪的皇位继承之谜 在晚清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醇亲王载沣作为溥仪的...
原创 清... 话说清朝的官场,那叫一个复杂,层层叠叠的职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个叫“道台”的官职,表面上看不小...
原创 南... 经济重心的历史性南移: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合 自北宋覆灭后,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
历史上的薛仁贵征西是怎么样的?... 薛仁贵西征与大非川之战的始末 在唐朝辉煌的军事史上,薛仁贵的名字熠熠生辉。他身披白袍,战功赫赫,...
原创 李... 晚清重臣李鸿章一生都在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而奔走斡旋,这一点从他丰富的外交经历中可见一斑。作为洋...
原创 中... 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敌人胆寒的传奇将领,他们用赫赫战功谱写了不朽的篇章。在这些璀璨将星...
原创 这... 古代韩国的辉煌见证:郑韩故城遗址探秘 在河南省新郑市郊外,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的肥沃平原上,矗立着一...
原创 刘... 三国鼎立时期,蜀汉开国君主刘备麾下猛将如云,正是这些骁勇善战的将领助其成就一方霸业。然而细究蜀汉的崛...
原创 老... 一个老物件,承载着多少回忆; 一个老物件,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 一个老物件,记录了多少人事纷争和世事...
宋太宗赵光义的雍熙北伐为什么会... 宋太宗赵光义在兄长宋太祖赵匡胤猝然离世后继承大统,然而这位新君始终未能摆脱笼罩在皇位上的阴霾。自登基...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百色起...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
原创 司...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天下大势总是分合交替,循环往复。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蜀汉的覆灭而...
原创 他... 武昌起义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响应,一些清朝地方官员也纷纷“该旗易帜”,投机到革命的阵营之中。清朝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