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长河,天下大势总是分合交替,循环往复。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蜀汉的覆灭而逐渐瓦解。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在邓艾大军压境下选择投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失去盟友的东吴却并未立即被灭,而是顽强地延续了十七年之久,直到公元280年5月才最终被西晋所灭。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蜀汉灭亡后,孤立无援的东吴为何能独存如此之久?
首先,东吴能够长期坚守,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密不可分。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在人口、军力、经济等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而东吴和蜀汉之所以能与强大的曹魏抗衡,关键在于各自拥有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蜀汉凭借蜀道天险,而东吴则倚仗长江天堑。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江不仅成为东吴的天然护城河,更在赤壁之战中助其大败曹军。此外,东吴后期还涌现出陆抗等杰出将领,他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构筑起坚固的防御体系,为东吴的长期坚守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司马昭在灭蜀后不久便离世,这也为东吴赢得了喘息之机。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65年,即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逝,享年五十四岁,葬于崇阳陵。其子司马炎随即篡魏称帝,建立晋朝。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司马炎的首要任务并非征讨东吴,而是巩固内部统治,防范曹魏旧势力反扑。即便在成功称帝后,司马炎仍需花费大量精力调和各方势力,确保政权稳定。这种权力交接期的内部整顿,客观上延缓了晋国对东吴的军事行动。
再者,新生的晋王朝面临着复杂的统治难题。一方面要安抚各方势力,另一方面还要消化新征服的蜀地。蜀汉在刘备、诸葛亮数十年的治理下,民心归附。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时,蜀地百姓无不悲痛欲绝。因此,晋朝必须首先稳定蜀地局势,待完全掌控后再图谋东吴。若贸然两线作战,既要应对东吴的抵抗,又要镇压蜀地的叛乱,势必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这种战略考量使得晋朝不得不暂缓对东吴的进攻,从而给了东吴宝贵的喘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