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在关羽遇害后引发的夷陵之战中,蜀汉军队遭遇惨败,被迫退守白帝城。战后诸葛亮曾发出感慨:如果法正尚在人世,必定能够劝阻陛下东征;即便劝阻不成,若有他随军出征,也绝不会遭遇如此惨败。这番感叹充分表明诸葛亮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持保留态度。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战前诸葛亮并未像赵云那样公开反对东征。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诸葛亮与其兄长诸葛瑾的特殊关系是重要因素。诸葛瑾早年因躲避中原战乱而南迁江东,凭借过人才智获得孙权重用。在孙刘联盟时期,诸葛瑾与诸葛亮兄弟二人共同维系着两国的友好关系。然而随着吕蒙偷袭荆州、杀害关羽,兄弟二人的处境变得微妙起来。特别是在公元219年,诸葛瑾随吕蒙征讨关羽,战后获封宣城侯,接替吕蒙出任南郡太守。这使得荆州失守与关羽之死,诸葛瑾都难辞其咎。若诸葛亮此时劝阻刘备伐吴,极易被误解为是在为兄长开脱。更关键的是,公元221年孙权称吴王后,诸葛瑾曾致信刘备,在信中质疑刘备为关羽报仇的正当性。这种言论不仅无法平息刘备的怒火,反而加深了其怨恨。因此,尽管诸葛亮内心反对东征,却因与诸葛瑾的血缘关系而难以直言进谏。相比之下,赵云与东吴无此羁绊,自然可以畅所欲言。 其次,荆州失守导致诸葛亮精心设计的《隆中对》战略构想化为泡影。公元207年至208年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诸葛亮提出先取荆州为根基,再夺益州成鼎足之势,最终北伐中原的战略蓝图。具体而言,就是待时机成熟时,由一员大将率荆州之兵直取中原,刘备亲率益州主力出秦川,形成钳形攻势。这一双线作战计划是蜀汉对抗曹魏的核心战略。如今荆州易主,不仅使蜀汉失去重要战略支点,更使《隆中对》的战略构想难以实施。从国家发展和战略布局来看,夺回荆州都是势在必行。因此,即便诸葛亮对东征有所顾虑,但为恢复战略布局,也不便明确反对。 最后,从当时的客观形势来看,刘备东征并非毫无胜算。赵云反对东征的理由并非认为东吴不可战胜,而是主张应优先讨伐篡汉的曹魏。事实上,刘备亲率五万精锐之师出征,确实存在取胜可能。诸葛亮可能也抱有类似想法:一方面,东吴背信弃义在先,蜀汉师出有名;另一方面,刘备刚刚称帝,士气正盛。从地理上看,蜀军占据长江上游的有利地势;而东吴方面,吕蒙、蒋钦等名将相继病逝,继任的陆逊当时尚未崭露头角。这些因素都使得东征看起来颇具胜算。因此,诸葛亮虽知风险,但面对可能的胜利前景,也难有充分理由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