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抗日名将孙立人,棺椁35年未入土 ,儿子九三阅兵后提迁葬
迪丽瓦拉
2025-10-04 15:04:27
0

孙立人去世35年,棺椁仍未入土。

次子孙天平曾提出迁葬申请,却至今未果。

抗战功勋盖世,却被孤身软禁

孙立人打过硬仗,带着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血战日军,救出英军,被英国将领称为“东亚战神”。

他是少数能调动美军的中国将领。

当年率领新一军从印缅战场转战云南,在龙陵、腾冲一线打得敌人丢盔弃甲。

他的兵,训练精良,装备美械,素质远超国军平均水平。

自己出身安徽留美归国,军事素养也高,外号“东方隆美尔”,不是浪得虚名。

重纪律、讲效率,不搞裙带,不养死士,手下的几个团长都能独当一面。

作战不靠人海,而是靠战术。

他擅长突袭、合围、断后,和传统“硬拼到底”的打法截然不同。

战争结束以后,没有升官发财,反而陷入了麻烦。

1947年之后,他屡屡因“思想异议”、“军中风纪”问题被监视。

到1955年,被以“意图兵变”罪名彻底软禁。

软禁地点在台中一所住所,不许出门,不准探访,不得通信,连电话都被监听。

他这样的人,本该在军事博物馆里挂像,本该接受将士敬礼,却活成了一个“隐形人”。

整整33年,不能与外界接触。

他没爆粗口,也没写书反击,就这么活着,直到1990年去世。

去世那年,他已经90岁,临终前没有留下多少感慨,只留下一句话——“不葬大陆,棺不入土。”

这句话,影响了此后几十年的安排。

骨灰盒一直没落地,亲人只能把他安放在一块高于地面的水泥台子上,用玻璃罩着。

那一代的很多将领都已入土安眠。

孙立人的棺椁却像漂浮在现实与历史之间。

不是因为风水问题,也不是家族纠纷,而是因为,这句话成了道坎。

一口高悬的棺,三十五年未能入土

孙立人的灵柩放在台中市一处墓地里,是一个四面透风的独立亭子。

他的棺,架在水泥台上,外面罩着玻璃棺罩。

就像展览品一样,被摆在空中,连个像样的遮挡都没有。

墓地四周,没什么人来,没有士兵站岗,也没有护陵人,只有几块破旧石碑和风吹雨打的藤蔓。

名字被写在墓碑上,旁边是一些旧照片。

战友多已入土,或者葬在他乡,唯独他,孤零零在风中“站着”。

很多来祭拜的军迷、学生,甚至都找不到准确的位置。

去过的都说,那地方不像是国家级将领的墓地,更像是郊外的临时停放点。

阳光暴晒,风雨侵蚀,连年清明都少有人来祭。

去世后,家属曾想过多种处理方式。

也有人提议回安徽合肥祖籍下葬,有人想葬在广州与远征军老兵合葬,还有人提出干脆设立纪念公墓,供人缅怀,始终没有一个方案落地。

问题不在技术,而在态度。

临终遗言,没有法律约束,但有道义分量。

他的两个儿子都曾公开表示,“父亲有两条遗愿,第一,不葬大陆;第二,要与部下合葬。只要两个条件不能满足,棺椁不能入土。”

时间一点点过去,墓地一点点荒废,他的名字一再被历史课本提起,却没有人能让他好好安睡。

2015年九三阅兵时,孙立人的次子孙天平受邀到北京观礼。

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军队走过,看着抗战老兵敬礼,提出一个请求:“能不能考虑,让父亲落叶归根?”

这个请求,在现场没引起太多关注。

有人认为应该迁葬大陆,让这位抗战功勋回家,也有人坚持尊重遗愿,维持现状。

迁与不迁,安与不安,至今没有答案。

儿子奔走多年,迁葬仍悬而未决

次子孙天平则更活跃。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父亲如果能回归部队安眠,是最大的荣耀。”

这一番话,被很多网友称为“忠义子嗣”,也有人质疑他有政治意图。

孙天平回应很简单:“我没有政治,只有骨肉亲情和对战友的承诺。”

他还说过一句很重的话:“父亲活着时对国家忠诚,死后对兄弟忠诚。”

孙天平在北京曾正式表达了迁葬意愿。

他提出三个地点备选:一个是安徽合肥祖籍之地;一个是广州黄花岗或忠烈祠一带,与远征军合葬;还有一个,是考虑安放在南京抗战纪念地旁,供后人瞻仰。

这三个方案,都有现实困难。

安徽合肥不具备国家级烈士纪念功能,也未形成历史记忆点。

广州黄花岗地处市区核心,无法扩容。

南京纪念地侧重公开展览,不设私家墓园。

此外,孙家与相关部门并无深入联系,申请迁葬,必须通过繁琐流程。

政策审批、土地规划、身份定性、家属签字……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拖延数年。

迁葬不是搬家,不是搬骨灰盒换个位置。

那代表着一种承认,一种纪念,一种态度,所以这个请求提出后,几年都没有下文。

期间,孙家没有放弃。

他们修缮墓地、清理杂草、安装遮阳板,想过买下墓地附近的空地,建设纪念亭,都没能实现。

历史该给他一个交代

孙立人的棺椁未能入土,不只是葬礼问题,背后更深层的是他的历史地位该如何确立。

1955年他遭遇“兵变案”,被指控企图发动政变,密谋叛乱。

当时很多军中人士表示震惊,有人质疑他得罪了高层,有人说他行事太直,不懂转弯,更多人则是沉默,毕竟谁都不想接他的“雷”。

直到1988年蒋经国病重,政治气氛松动,他才被允许自由。

出狱后不久,他就病逝,终年九十。

当时媒体都很克制,只有小范围哀悼,没有公祭。

转折出现在2001年。

从那以后,关于孙立人的书籍、影视作品逐渐解禁。

他的战斗记录重新进入教科书,远征军的事迹也被抗战纪念馆重新整理、展示。

历史的修复,不只是文献修正,更应该落实在现实动作上。

他目前仍以“台籍将军”身份安放,却未能入土为安,这让不少人感到遗憾。

更微妙的是,他的事迹被两岸同时纪念,却谁也没法“完全拥有”他。

他是国民党的将军,但也是中国抗战的英雄。

他用命拼出的胜利,属于全体中国人。

如今他的儿子仍在呼吁:让父亲回归战场,让棺椁落地。

无论最终落在哪片土地,至少应该安宁。

那是一位老兵应得的结局。

他的墓,不该是展示玻璃盒。

他的名,不该是冷落角落。

历史给了他战争的荣光,也给了他沉默的软禁。

现在,是否也该还他一个完整的落脚点。

参考资料:
孙立人:将军夙愿难了 后人欲迁遗骨返乡 · 清华大学文化发展网站 · 2015‑06‑09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李典与张辽的恩怨纠葛:一场宿命对决的深度解析 一、宿怨的根源:从合作到对立 李典与张辽同为曹操麾下名...
原创 三... 江陵:三国时期的战略要地与三场关键战役 江陵,这座坐落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核心地带的古城,自古以来就...
探馆中国|在这座博物馆里,读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珍藏文物6.8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90件。借助智慧导览、虚拟现实、体感交互等...
河北隆尧柏人城遗址第六次考古发...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的柏人城遗址于今年7月正式启动第六次考古发掘工作,目前正按照...
原创 清... 萨沙讲述历史上的今天:清朝八大姓氏探秘与吴三桂的抉择 1644年5月25日,中国历史迎来关键转折点...
刘备称王时,大肆封赏众将,却为... 刘备称王背后的封赏玄机:为何赵云始终未能跻身重号将军之列?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
原创 傅... 1949年1月31日,北平城迎来历史性时刻——这座千年古都实现和平解放。在解放军的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
探访怀化高庙遗址:从7000年...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云灵 博物馆里陈列的千年前的稻谷 记者 黄云灵/摄 考古坑洞里密密麻麻的螺蛳...
“巢湖龙发现60周年”学术交流...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市场星报) 星报讯 9月10日,“巢湖龙发现60周年及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群演...
原创 朝... 讲座开始前一小时,李秀贤坐在自己的工位上,最后一次检查装备。微型录音笔、信号发射器(用于在必要时通知...
原创 能... 明朝军队必修的五套剑法源远流长,其中两套竟出自三国时期的枭雄名将之手。这些剑法虽然招式简练,但实战威...
大清灭亡数十年后,李莲英表姐才... 1908年寒冬的紫禁城,这座象征着至高皇权的宫殿群笼罩在异常凝重的氛围中。金銮殿的琉璃瓦上积着厚厚的...
遵义记忆·历史上的今天|湄潭县... 9月10日 历史回眸 1.2006年9月10日,“遵义会议永放光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
原创 齐... 在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也诞生了众多威震四方的沙场名将。...
原创 1... 这是一组摄于1924年的珍贵历史影像,由日本考察团成员拍摄记录。当时正值日本对华侵略扩张时期,日本政...
原创 1...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飞夺泸定桥背后的惊险与抉择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原创 白... 匈奴单于冒顿的战略抉择:白登之围背后的深谋远虑 历史上有人认为,匈奴人放走汉高祖刘邦无异于放虎归...
原创 红... 《深宫宿命:从贾府两代女子的不同抉择看清代选秀制度》 在封建王朝的宫廷中侍奉君王,犹如与猛虎相伴...
80岁学者俞光出版专著《晚清瑞... 9月6日上午,瑞安市玉海文化研究会顾问、政协文史专员俞光,在瑞安市报告文学馆为其著作《晚清瑞安学派》...
原创 关... 关于文丑之死与关羽的争议,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文丑是被关羽所杀,但易中天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