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去世35年,棺椁仍未入土。
次子孙天平曾提出迁葬申请,却至今未果。
孙立人打过硬仗,带着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血战日军,救出英军,被英国将领称为“东亚战神”。
他是少数能调动美军的中国将领。
当年率领新一军从印缅战场转战云南,在龙陵、腾冲一线打得敌人丢盔弃甲。
他的兵,训练精良,装备美械,素质远超国军平均水平。
自己出身安徽留美归国,军事素养也高,外号“东方隆美尔”,不是浪得虚名。
重纪律、讲效率,不搞裙带,不养死士,手下的几个团长都能独当一面。
作战不靠人海,而是靠战术。
他擅长突袭、合围、断后,和传统“硬拼到底”的打法截然不同。
战争结束以后,没有升官发财,反而陷入了麻烦。
1947年之后,他屡屡因“思想异议”、“军中风纪”问题被监视。
到1955年,被以“意图兵变”罪名彻底软禁。
软禁地点在台中一所住所,不许出门,不准探访,不得通信,连电话都被监听。
他这样的人,本该在军事博物馆里挂像,本该接受将士敬礼,却活成了一个“隐形人”。
整整33年,不能与外界接触。
他没爆粗口,也没写书反击,就这么活着,直到1990年去世。
去世那年,他已经90岁,临终前没有留下多少感慨,只留下一句话——“不葬大陆,棺不入土。”
这句话,影响了此后几十年的安排。
骨灰盒一直没落地,亲人只能把他安放在一块高于地面的水泥台子上,用玻璃罩着。
那一代的很多将领都已入土安眠。
孙立人的棺椁却像漂浮在现实与历史之间。
不是因为风水问题,也不是家族纠纷,而是因为,这句话成了道坎。
孙立人的灵柩放在台中市一处墓地里,是一个四面透风的独立亭子。
他的棺,架在水泥台上,外面罩着玻璃棺罩。
就像展览品一样,被摆在空中,连个像样的遮挡都没有。
墓地四周,没什么人来,没有士兵站岗,也没有护陵人,只有几块破旧石碑和风吹雨打的藤蔓。
名字被写在墓碑上,旁边是一些旧照片。
战友多已入土,或者葬在他乡,唯独他,孤零零在风中“站着”。
很多来祭拜的军迷、学生,甚至都找不到准确的位置。
去过的都说,那地方不像是国家级将领的墓地,更像是郊外的临时停放点。
阳光暴晒,风雨侵蚀,连年清明都少有人来祭。
去世后,家属曾想过多种处理方式。
也有人提议回安徽合肥祖籍下葬,有人想葬在广州与远征军老兵合葬,还有人提出干脆设立纪念公墓,供人缅怀,始终没有一个方案落地。
问题不在技术,而在态度。
临终遗言,没有法律约束,但有道义分量。
他的两个儿子都曾公开表示,“父亲有两条遗愿,第一,不葬大陆;第二,要与部下合葬。只要两个条件不能满足,棺椁不能入土。”
时间一点点过去,墓地一点点荒废,他的名字一再被历史课本提起,却没有人能让他好好安睡。
2015年九三阅兵时,孙立人的次子孙天平受邀到北京观礼。
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军队走过,看着抗战老兵敬礼,提出一个请求:“能不能考虑,让父亲落叶归根?”
这个请求,在现场没引起太多关注。
有人认为应该迁葬大陆,让这位抗战功勋回家,也有人坚持尊重遗愿,维持现状。
迁与不迁,安与不安,至今没有答案。
次子孙天平则更活跃。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父亲如果能回归部队安眠,是最大的荣耀。”
这一番话,被很多网友称为“忠义子嗣”,也有人质疑他有政治意图。
孙天平回应很简单:“我没有政治,只有骨肉亲情和对战友的承诺。”
他还说过一句很重的话:“父亲活着时对国家忠诚,死后对兄弟忠诚。”
孙天平在北京曾正式表达了迁葬意愿。
他提出三个地点备选:一个是安徽合肥祖籍之地;一个是广州黄花岗或忠烈祠一带,与远征军合葬;还有一个,是考虑安放在南京抗战纪念地旁,供后人瞻仰。
这三个方案,都有现实困难。
安徽合肥不具备国家级烈士纪念功能,也未形成历史记忆点。
广州黄花岗地处市区核心,无法扩容。
南京纪念地侧重公开展览,不设私家墓园。
此外,孙家与相关部门并无深入联系,申请迁葬,必须通过繁琐流程。
政策审批、土地规划、身份定性、家属签字……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拖延数年。
迁葬不是搬家,不是搬骨灰盒换个位置。
那代表着一种承认,一种纪念,一种态度,所以这个请求提出后,几年都没有下文。
期间,孙家没有放弃。
他们修缮墓地、清理杂草、安装遮阳板,想过买下墓地附近的空地,建设纪念亭,都没能实现。
孙立人的棺椁未能入土,不只是葬礼问题,背后更深层的是他的历史地位该如何确立。
1955年他遭遇“兵变案”,被指控企图发动政变,密谋叛乱。
当时很多军中人士表示震惊,有人质疑他得罪了高层,有人说他行事太直,不懂转弯,更多人则是沉默,毕竟谁都不想接他的“雷”。
直到1988年蒋经国病重,政治气氛松动,他才被允许自由。
出狱后不久,他就病逝,终年九十。
当时媒体都很克制,只有小范围哀悼,没有公祭。
转折出现在2001年。
从那以后,关于孙立人的书籍、影视作品逐渐解禁。
他的战斗记录重新进入教科书,远征军的事迹也被抗战纪念馆重新整理、展示。
历史的修复,不只是文献修正,更应该落实在现实动作上。
他目前仍以“台籍将军”身份安放,却未能入土为安,这让不少人感到遗憾。
更微妙的是,他的事迹被两岸同时纪念,却谁也没法“完全拥有”他。
他是国民党的将军,但也是中国抗战的英雄。
他用命拼出的胜利,属于全体中国人。
如今他的儿子仍在呼吁:让父亲回归战场,让棺椁落地。
无论最终落在哪片土地,至少应该安宁。
那是一位老兵应得的结局。
他的墓,不该是展示玻璃盒。
他的名,不该是冷落角落。
历史给了他战争的荣光,也给了他沉默的软禁。
现在,是否也该还他一个完整的落脚点。
参考资料:
孙立人:将军夙愿难了 后人欲迁遗骨返乡 · 清华大学文化发展网站 · 2015‑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