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31日,北平城迎来历史性时刻——这座千年古都实现和平解放。在解放军的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感召下,原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将军毅然率部起义,投向人民阵营。这位曾被国民党内部戏称为七路半的传奇将领,终于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抉择。
消息传到山西,正在广州的阎锡山闻讯后百感交集。这位曾经的晋系军阀首领、傅作义的老上司,此刻心中五味杂陈。他望着窗外南国的暖阳,不禁想起二十多年前在山西的往事,后悔当初不该将傅作义这个将才放走。
一、阎锡山对傅作义的猜忌由来已久
阎锡山对傅作义的排挤,根源在于他狭隘的地域观念和用人政策。傅作义是山西运城人,按理说应该得到阎锡山的重用。因为阎锡山用人向来讲究同乡之谊,对山西籍将领格外青睐。但这位山西王的心胸比针尖还小,即便同是山西人,在他心中也有一条清晰的等级链。
阎锡山是五台县人,对五台出身的将领最为信任。他有一句著名的用人标准: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像赵戴文、杨爱源、梁化之等心腹,清一色都是五台同乡。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成为开国元帅的徐向前也是五台人。阎锡山当年未能将这位军事奇才收入麾下,一直引为毕生憾事。
而对晋南地区的将领,阎锡山则始终心存芥蒂。这种偏见源于他与姚以价的恩怨。姚以价是河津人,辛亥革命时曾拥戴阎锡山出任山西督军,是阎锡山的得力助手。但后来两人因政见不合分道扬镳,姚以价更是不服阎锡山的领导。从此阎锡山便对晋南人产生了偏见,经常对人说晋南人不可信、不可用。
傅作义作为晋南运城人,就这样被阎锡山打入另册,始终得不到重用。但偏偏傅作义才华出众,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非凡才能,在晋军中声名鹊起。这反而加深了阎锡山的猜忌,他担心这个能征善战的年轻人有朝一日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在人事安排上处处压制傅作义。
傅作义对此心知肚明,多次试图向阎锡山表忠心。1928年他出任天津警备司令时,一度脱离阎锡山的直接控制。蒋介石趁机拉拢,赠予傅作义巨额资金,希望他倒向中央军。但傅作义将这笔钱如数上交阎锡山,表明自己的忠诚。阎锡山虽然表面上称赞傅作义义重如山,但内心的猜忌并未消除。
二、傅作义在绥远的艰难处境
1931年,傅作义出任绥远省主席。绥远省大致相当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包括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虽然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但毕竟是一个省级行政区。阎锡山对傅作义独当一面始终放心不下。
傅作义在绥远励精图治,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剿灭土匪,维护地方治安;二是发展农业,改善民生;三是兴修水利,改造环境。在他的治理下,绥远社会安定,百姓生活改善,成为当时国统区少有的模范省份之一。
傅作义本人生活简朴,作风亲民,与旧军阀的奢靡作风形成鲜明对比。他的部队中也少有反共思想,西安事变后还接纳了不少共产党员担任要职。35军的作战风格也因此带有八路军的特点:士气高昂、战术灵活、战斗意志顽强。这正是日伪军称其为七路半的由来。
阎锡山担心傅作义渐行渐远,决定削弱他的权力。他先派心腹王靖国前往绥远,企图找茬撤换傅作义。但王靖国考察后发现傅作义深得民心,无从下手。阎锡山又改从军事上下手:将35军下属的72师留在山西,通过控制师长李惠达来架空傅作义;又借整编之名,撤掉傅作义兼任的73师师长职务,改由亲信刘奉滨接任。最终傅作义能直接指挥的只剩下孙兰峰和董其武的两个旅,阎锡山还从中调走了两个团。
三、太原保卫战中的忠义抉择
1937年11月,日军大举进攻山西。在太原危急时刻,无人敢担守城重任。傅作义挺身而出,主动请缨。阎锡山表面高兴,将原属35军的101师归还建制,使守城兵力增至万余人。但他提出的据城死守,依城野战战略,实则是要让傅作义部队在日军重兵下消耗殆尽。
当时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和中共代表周恩来都劝傅作义不必死守,应以保存有生力量为重。但傅作义坚持既已领命,便不能再辞。卫立煌被他的忠义感动,特意留下相机撤退的密令,并提前向蒋介石报告情况,为傅作义预留退路。
战前,傅作义将阎锡山来不及运走的军火物资全部转交给八路军。11月6日,日军以绝对优势兵力发起总攻。在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太原城墙多处坍塌,守军伤亡惨重。激战至8日晚,傅作义率残部千余人突围。
四、分道扬镳后的不同命运
太原失守后,阎锡山不仅不体谅傅作义的牺牲,反而向蒋介石要求撤他的职。1938年冬,蒋介石在陕西召开军事会议,特意邀请傅作义参加,并公开表彰他守太原的功绩。会后,傅作义被正式任命为绥远省主席,并获得扩编部队的权限。
回到绥远后,傅作义继续推行惠民政策,在抗战最艰难时期创造了五原大捷等辉煌战绩。而阎锡山则一蹶不振,只能偏安晋西南一隅。抗战胜利后,傅作义出任华北最高军政长官,统兵50万,实力远超老上司阎锡山。
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两位山西将领截然不同的品格与命运。傅作义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最终走向光明;而阎锡山因私心自用,终被历史淘汰。1949年的北平和平解放,正是傅作义人生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对他正确选择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