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前往江西庐山休养。这座云雾缭绕的名山,曾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之地,如今成了蒋介石处理军政要务的临时行辕。在美庐别墅的书房里,蒋介石时常独自批阅文件,窗外松涛阵阵,却难掩他内心的波澜。
时任国民党第十集团军总司令的刘建绪前来拜谒。这位黄埔出身的将领在汇报完军务后,小心翼翼地问出了一个敏感问题:校长百年之后,谁能够担此重任?出乎意料的是,蒋介石并未动怒,而是凝视着案头的青天白日旗徽章,沉思良久后缓缓答道:天下能取代我的只有两人而已,其中一个已经被我处决。
这段对话中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位是后来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毛泽东,另一位则是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邓演达。邓演达,这个名字在民国史上犹如一颗流星,短暂却耀眼。
1895年3月1日,广东惠阳永湖乡鹿颈村的一户农家迎来了一个男婴。邓家虽世代务农,但父亲邓镜仁却是光绪年间的秀才。这位开明的读书人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特意从赫胥黎《天演论》中取物竞天择之意,为儿子取名演达,字择生。在父亲创办的私塾里,年幼的邓演达展现出过人天赋,能将《三字经》《千字文》倒背如流。
1905年,邓镜仁赴淡水崇雅学堂任教,带着十岁的邓演达同往。淡水毗邻香港,街头书摊上《新民丛报》《革命军》等进步刊物让少年邓演达眼界大开。1907年,孙中山领导的七女湖起义在惠州爆发,起义军攻占村镇、缴获清军武器的消息,在邓演达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909年,14岁的邓演达以优异成绩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在军校里,他虽年纪最小,但军事操练、兵法韬略皆名列前茅。更关键的是,在这里他结识了革命元老邓仲元,经其介绍秘密加入同盟会。每逢假日,这个身材瘦小的少年就化装成卖报童,穿梭于广州城的大街小巷,为革命党人传递密函。
1911年黄花岗起义爆发时,16岁的邓演达已能独当一面。他带领同学潜入城中张贴反清标语,甚至参与训练民军。武昌起义后,他随粤军北伐,在枪林弹雨中迅速成长。袁世凯窃国后,深感革命需要更强军力的邓演达,又考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深造。
1920年,25岁的邓演达被任命为粤军第一师参谋兼独立营营长。在讨伐陈炯明叛乱时,他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赢得铁军美誉。1923年,孙中山亲自擢升他为少将参谋,并手书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相赠。孙中山眼中,邓演达与张民达并称两达,是革命事业的中流砥柱。
北伐时期,邓演达任总政治部主任,与共产党人周恩来等密切合作。他在武汉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邀请毛泽东讲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邓演达在武汉十万人的群众大会上痛斥:蒋介石已经变成新军阀,是总理的叛徒!
被迫流亡欧洲期间,邓演达考察各国政治制度,在柏林图书馆潜心研究土地问题。1930年秘密回国后,他在上海组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提出平民革命主张。蒋介石悬赏30万大洋捉拿他,最终因叛徒出卖,邓演达在愚园路的秘密集会上被捕。
在南京的军事法庭上,邓演达慷慨陈词:我的政治主张决不变更,个人更不苟且求活!蒋介石先后派陈立夫、何应钦劝降,许诺军政部长之职,均遭严词拒绝。1931年11月29日夜,蒋介石的侍卫长王世和将邓演达押至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临刑前,邓演达整理好衣衫,面对枪口高呼:中国革命万岁!
宋庆龄闻讯后怒闯蒋介石官邸,掀翻茶几痛斥:你已失去人心!次年,淞沪抗战爆发,部分黄埔将领因怀念邓演达而消极应战。陈诚在日记中写道:择生兄求仁得仁,永垂不朽。1957年,国务院将邓演达遗骸迁葬中山陵侧,碑文邓演达烈士之墓由何香凝亲笔题写。
这位年仅36岁就牺牲的革命家,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乐死之志气。正如他在绝笔信中所言:为大多数人而死,死得其所矣!在紫金山的苍松翠柏间,邓演达与孙中山、廖仲恺等革命先驱长眠相伴,共同守望着他们为之奋斗的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