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摄于1924年的珍贵历史影像,由日本考察团成员拍摄记录。当时正值日本对华侵略扩张时期,日本政府派遣了大量考察人员深入中国各地进行系统调研,他们不仅详细记录各地地理风貌,更拍摄了大量反映中国社会现状的照片资料。这些影像资料被源源不断地送回日本国内,经过精心整理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这一举动具有双重目的:一方面是为日本侵华战争提供详实的地理人文情报,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影像宣传激发日本民众对中国这片未知土地的猎奇心理。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正是这批历史照片中的部分精选。 在辽河封冻的河面上,一群衣衫单薄的船工正在冰面上艰难作业。作为东北南部的重要水系,辽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以前,这条发源于河北七老图山脉的河流,蜿蜒流经河北、吉林、内蒙古和辽宁四省。照片中的冬季场景令人动容:河面已经完全冻结,刺骨的寒风卷着雪粒呼啸而过,船工们却不得不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在冰面上进行繁重的运输工作。他们粗糙的手掌紧握工具,呼出的白气在胡须上结成了冰霜,生动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大兴安岭腹地的一处木材采伐站呈现出另一幅艰苦劳作的画面。厚厚的积雪已将山路完全覆盖,整个山林银装素裹。然而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伐木工人们依然在坚持工作。照片中可以看到,工人们正赶着瘦弱的驴车在及膝的雪地中艰难前行,车上堆满了刚砍伐的原木。驴子每走一步都要费力地拔出陷入雪中的蹄子,工人们则在一旁不断吆喝驱赶。简陋的工棚里,炊烟从歪斜的烟囱中飘出,暗示着工人们贫苦的生活条件。 鸭绿江上的木筏运输场景则展现了另一种独特的水上交通方式。这条发源于长白山南麓的河流,原本完全属于内河,后因行政区划调整成为中朝界河。照片中,几艘简陋的木筏正在江面上缓缓漂流。由于当时航运技术落后,这种由原木捆扎而成的简易木筏成为重要的运输工具。木筏上的船夫手持长竿,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平衡,既要防止货物落水,又要避开江中的暗礁。 在鸭绿江畔,几位匠人正在专心修理木筏。特写镜头下可以清晰看到,木筏是由数十根粗细不一的原木用藤条和麻绳紧密捆扎而成。长期的水流冲击会使捆绑材料逐渐磨损,因此需要定期维护。修理工人跪在木筏上,用粗糙的双手熟练地更换断裂的绳索,他们的指甲缝里嵌满了松脂和木屑,脸上写满了专注与疲惫。 鸭绿江上游的晨景则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清晨时分,江面笼罩在朦胧的雾气中,远处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茂密的原始森林沿着江岸绵延不绝,清澈的江水倒映着天空的云彩。这幅由群山、密林、云雾和静水构成的天然画卷,散发着令人沉醉的朦胧美感,即使历经百年岁月,依然能透过照片感受到那份空灵静谧的意境。 最后一张照片定格了长白山天池的绝美风光。这座被称为白头山的圣山横亘在吉林东南部的自然保护区,如今成为中朝两国的界湖。天池坐落于海拔两千多米的山顶,被十六座雪峰环抱,宛如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镶嵌在群山之巅。百年老照片虽然褪色,却依然能清晰展现天池那摄人心魄的美:湛蓝的湖水映照着天空,四周的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整个画面犹如人间仙境,令人叹为观止。这种跨越时空的视觉震撼,正是这些历史照片最珍贵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