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同年12月1日,日军兵临南京城下,这座有着六朝古都美誉的历史名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虽然南京保卫战的规模不及淞沪会战,持续时间不如衡阳保卫战,但其惨烈程度堪称二战期间最为悲壮的城市保卫战之一。
令人扼腕的是,这场保卫战仅持续了八天就以南京沦陷告终。对于这场战役的失败,时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的唐生智成为了众矢之的。历史对这位佛教将军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有人视其为民族罪人,也有人尊其为抗日英雄。那么,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将领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
唐生智1890年出生于湖南东安县一个富商家庭,自幼聪慧过人,深得父母器重。1908年,18岁的唐生智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陆军武备学堂第一期,开始接受系统的军事教育。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成为著名军事教育家蒋百里的得意门生。毕业后回到湖南加入湘军,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仅用六年时间就从基层军官晋升为师长,成为湘军核心将领。
掌握兵权后的唐生智开始显露政治野心。他一方面整军经武,创办军官讲习所培养嫡系;另一方面自封湖南督办等要职,掌控地方财政大权。令人称奇的是,这位接受新式教育的将领却笃信佛教,甚至将佛教引入军队管理,要求全体将士受戒入教,这在20世纪的中国军队中堪称奇观。
1926年是唐生智人生的转折点。2月,他与广州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共同对抗北洋军阀。北伐战争爆发后,他率部加入国民革命军,担任第八军军长兼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在攻克长沙等战役中屡建战功,使其从地方军阀一跃成为全国瞩目的军事将领。但随着实力膨胀,他与蒋介石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1927年8月,唐生智联合汪精卫等人发动东征讨蒋,一度兵临南京城下。在多方压力下,蒋介石被迫下野。然而政治风云变幻,一年后蒋介石重新掌权,为制衡桂系势力,不得不重新起用唐生智。但生性多疑的蒋介石很快又将其调任闲职,剥夺兵权。失去军队的唐生智犹如困兽,虽被授予一级上将军衔,却只能过着赋闲生活。南京市民常能看到这位佛教将军在百子亭散步的落寞身影。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危在旦夕。在11月的军事会议上,多数将领主张弃守,唯有唐生智慷慨陈词:南京乃国父陵寝所在,弃之何颜见先总理于九泉?他主动请缨守城,背后却暗藏重掌兵权的政治算计。蒋介石顺水推舟,任命其为南京卫戍司令,实则想借守城之举争取国际同情。
唐生智制定了焦土抗战策略:焚毁城外建筑扫清射界,收缴渡船断退路。12月12日,在日军猛攻下,守军溃败。混乱的撤退命令导致部队失控,最终酿成惨剧。南京沦陷后,日军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30万军民遇难。唐生智虽引咎辞职,但蒋介石并未深究。
抗战胜利后,唐生智思想逐渐左倾。1949年他积极推动湖南和平起义,为解放事业作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要职,致力于国家建设。1971年病逝前仍心系祖国统一。
纵观唐生智一生,既有南京保卫战的指挥失误,也有晚年投身建设的功绩。正如毛主席所言:要说过错,人人都有;要说功劳,你为湖南和平解放立了大功。这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其功过是非,终将由历史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