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7年,大汉王朝最耀眼的将星霍去病骤然陨落,年仅二十四岁。关于这位封狼居胥的传奇战神的死因,正史讳莫如深,但结合史料记载,半年前发生的李敢事件很可能是导致其英年早逝的关键诱因。 一、李敢事件的来龙去脉
李敢乃飞将军李广之子,同时也是霍去病麾下最得力的战将。公元前119年,汉匈漠北决战爆发。汉军分兵两路:主力由大将军卫青统领迎战匈奴单于,偏师则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长途奔袭匈奴王庭。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骠骑将军亦将五万骑,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无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 此战中,李家父子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老将李广因再度迷路贻误战机,在卫青问责下含恨自刎;而李敢则随霍去病立下赫赫战功,不仅参与封禅狼居胥山的壮举,更获封关内侯,替父亲圆了毕生未竟的封侯之梦。然而李敢将父亲之死归咎于卫青,竟持剑闯入大将军府行刺。卫青隐忍不发,但霍去病得知后,竟在甘泉宫狩猎时公然射杀李敢。 汉武帝为庇护爱将,竟将谋杀案扭曲为鹿触杀之的意外事件。这一荒唐的官方说辞被司马迁如实记录:郎中令李敢怨大将军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票骑将军去病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为讳,云鹿触杀之。事后霍去病被外调戍边,不料竟成永诀。 二、舆论漩涡中的精神困境 关于霍去病之死,瘟疫说难以成立——若军中爆发疫情,断不会仅折损主帅一人。更可能的是,这位年轻将领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精神危机。汉武帝的官方定调虽压制了公开非议,却难堵天下悠悠之口。当时朝野必然流传着这样的议论:天子公然指鹿为马,卫霍集团联手打压李氏将门。这种舆论压力对重视名誉的霍去病而言,无异于慢性毒药。 汉武帝的处置实为重大失误。以霍去病的战功,即便公开惩处也罪不至死,待风波平息仍可东山再起。但鹿触杀之的定论彻底封死了转圜余地——翻案即是否定君威。霍去病由此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既无法澄清真相,又难以面对道德谴责。在这种精神折磨下,自戕或许成了他唯一的解脱方式。 三、权力博弈中的牺牲品 深入分析李敢事件,疑点颇多。卫青第一时间封锁消息,但霍去病仍获知内情,泄密者极可能来自卫青近臣。值得注意的是,《史记》在霍去病死讯后特意记载: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这暗示着卫氏家族内部的权力角力。 实际上,卫霍关系远比表面复杂。漠北战后,汉武帝的封赏制造了明显不公:霍去病部将尽得封赏,而卫青军团皆无封侯者。更关键的是设立双大司马制,令资历尚浅的霍去病与卫青平起平坐。司马迁记载:自是之後,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这种刻意制造的制衡局面,必然引发卫氏集团的不满。 在此背景下,卫青长子卫伉很可能利用霍去病对舅舅的感情,故意泄露李敢行刺之事,诱使其采取过激行为。汉武帝后来惩治卫伉,或许正是察觉了这场阴谋。霍去病之死,本质上是汉武帝权术操弄引发的政治悲剧。 这位军事天才的陨落,折射出帝国权力场的残酷。他未能认清自己已从单纯的将领转变为政治棋子,最终在亲情与权力的夹缝中黯然离场。正如司马迁笔下所示,当军事荣耀遭遇政治博弈,即便天才如霍去病,也难逃成为牺牲品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