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原本以为,只要自己主动辞去官职、远离朝堂就能保全性命,但事情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宋高宗赵构始终对这位手握重兵的将领心存忌惮,担心他功高震主;权相秦桧则因岳飞坚决反对与金国议和而视其为眼中钉;更棘手的是,曾经的同僚张俊因旧怨对岳飞怀恨在心。这三股势力暗中勾结,形成了一张致命的罗网。其中张俊表现得尤为积极,他不仅推波助澜,更是在暗中布局,誓要将岳飞置于死地。
那么,张俊究竟是如何借助宋高宗和秦桧的权势,一步步实施这个阴险的计划呢?这要从三个关键人物的登场说起。
张俊这个阴险小人主动找到秦桧密谋:听说您正打算对付岳飞?我有个绝妙的主计策。不如让我来负责此事如何?秦桧闻言大喜过望,迫不及待地追问具体计划。张俊阴森森地献计:我们可以从岳飞的副将王贵入手,让他出面指控岳飞谋反。这个罪名可谓狠毒至极,在封建时代,谋反二字足以让任何人万劫不复。
但要如何说服王贵背叛自己的主帅呢?要知道王贵在岳家军中地位仅次于岳飞,担任御前司都统制要职。用现代企业来比喻,如果岳飞是董事长,王贵就是执行总裁。岳飞交出兵权后,正是由王贵接管岳家军。张俊将目标锁定在这个关键人物身上。
关于王贵为何会背叛,史书记载存在矛盾。一种说法是王贵曾因部下抢劫连坐挨了一百军棍,还有一次因战前怯战差点被岳飞处决,因而怀恨在心。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王贵追随岳飞多年,两人情同手足,共同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岳飞对王贵而言既是长官,又如父兄。事实上,王贵受罚都是事出有因:第一次是因部下犯罪连坐,第二次是在大战前夕动摇军心。以岳飞治军之严,连亲生儿子岳云犯错都被重责百棍,对部将严格也在情理之中。真正的军人都会明白,上级的严厉往往是出于爱护。
现代史学家推测,张俊可能掌握了王贵的某个把柄,但具体是什么至今成谜。无论如何,王贵最终选择了背叛,这个决定彻底断送了岳飞的生机。张俊还找来了另一个对岳飞不满的部将王俊。于是,王贵、王俊联名诬告岳飞谋反。
但要正式弹劾岳飞,还需要朝中大臣出面。这时,岳王庙前五尊跪像中的另一位——万俟卨登场了。这个阴险的文官为何要陷害岳飞?正所谓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万俟卨的报复动机简直可笑:当年他任提刑官时,自以为岳飞接见他时态度轻慢。实际上岳飞向来礼贤下士,很可能是万俟卨自己敏感多疑。如今逮到机会,他立即上奏弹劾,还拉拢同党联名上疏。
消息很快传到岳飞耳中。意识到大势已去,岳飞决定效仿韩世忠以退为进,立即上表辞去所有职务——无论是枢密使这样的实权职位,还是少保之类的荣誉头衔,统统辞去,希望能以此保全性命。然而,这张由猜忌、私怨和报复编织而成的罗网,已经将这位民族英雄牢牢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