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一年寒冬腊月(1142年1月),南宋都城临安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大理寺阴冷的牢狱内,一代抗金名将岳飞含冤而死,年仅三十九岁。在这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迫害中,有一个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并非文官集团成员,而是一位战功赫赫的武将,更曾是岳飞的上司。此人曾在抗金战场上屡建奇功,却最终与权相秦桧沆瀣一气,成为构陷岳飞的关键人物。这位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就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
一、从草莽到从龙之臣
张俊,字伯英,生于凤翔府成纪县(今甘肃天水)的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的张俊好骑射,负才气,性格豪放不羁,甚至曾落草为寇。十六岁那年,他选择投军报国,为三阳弓箭手,开始了军旅生涯。在宋徽宗执政期间,张俊先后参与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征讨西夏仁多泉部、剿灭郓州李太起义军等多次军事行动。他作战勇猛,指挥有方,因战功累积晋升至武德郎,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
靖康之变爆发后,张俊在守卫东明县的战斗中表现突出,被擢升为武功大夫。随后他追随名将种师中驰援太原,在种师中战死后,张俊临危不乱,率领残部突围而出,沿途与金军激战,累计斩杀敌军五百余人。当金兵临汴京城下时,张俊又率军勤王,在河北与当时的康王赵构相遇。从此,他成为赵构的心腹将领,护送这位未来的南宋皇帝转战河北、山东,最终抵达南京应天府。赵构登基后,立即任命张俊为御营前军统制,掌管禁军精锐。
二、中兴名将的崛起
宋高宗赵构虽然即位,但南宋政权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境内盗匪横行,江、淮群盗蜂起;北方金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在这个危急时刻,张俊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先后平定淮宁杜用、镇江赵万与郭青、杭州陈通、兰溪蒋和尚等多股叛乱势力。特别是在建炎三年(1129年),他果断镇压苗傅、刘正彦发动的兵变,将被迫退位的宋高宗重新扶上皇位,立下定策之功。
同年冬天的明州之战中,面对金军的凶猛进攻,张俊亲临前线指挥,将士们在他的激励下奋勇杀敌,最终歼灭金军数千人,取得重大胜利。随着战功不断累积,张俊的官职也节节高升,先后担任神武右军都统制、检校少保、定江昭庆军节度使等重要军职。这一时期,名将岳飞也曾在其麾下效力。当时盘踞江淮地区的叛军首领李成拥兵数万,割据十余州,对南宋构成严重威胁。张俊主动请缨讨伐,连战连捷,打得李成闻风丧胆,敬畏地称他为张铁山。
三、从功臣到权贵的蜕变
由于战功卓著,张俊与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并称为中兴四将,被任命为淮西宣抚使,镇守战略要地。绍兴六年(1136年)十月,伪齐政权倾巢出动三十万大军南侵。张俊运筹帷幄,派遣杨存中、张宗颜、王玮、田师中等将领分路迎敌,在藕塘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彻底粉碎了伪齐的进攻。然而到了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在宋高宗收兵权的政策下,张俊主动交出兵权,被任命为枢密使。此后,他逐渐倒向秦桧,积极参与陷害岳飞的阴谋。
绍兴十二年(1142年)十一月,张俊卸任枢密使,退出权力中心,被封为清河郡王。晚年的张俊沉迷享乐,大肆兼并土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地主之一。宋高宗对他恩宠有加,不仅敕修甲第,遣中使就第赐宴,侑以教坊乐部,还多次亲临其府邸,加封他为太师。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七月,六十九岁的张俊病逝,被追封为循王,得以善终。这位集战功与污点于一身的复杂人物,最终在荣华富贵中走完了充满争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