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千古罪人——赵构】
宋高宗赵构的登基之路堪称一场历史的意外。作为宋徽宗的第九子,他既非嫡出,亦非长子,在森严的宗法制度下,本与皇位无缘。若非靖康之变这场惊天巨变,他或许终其一生只能以亲王身份隐于宫廷角落,连觊觎皇位的念头都不敢滋生。然而命运弄人,金人的铁蹄踏破汴梁,徽、钦二帝及数千皇族成员被掳北上,整个赵氏宗室几乎被连根拔起。唯独赵构因奉命出使河北而幸免于难,一夜之间从边缘皇子跃升为皇位唯一合法人选。这场突如其来的权力更迭,仿佛天降馅饼般砸中了他。
后世有人评价,赵构至少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使华夏文明得以在江南延续,仅凭此功便堪称中兴之主。但深究历史细节便会发现,这种观点实为谬赞。赵构非但未能肩负起复兴之责,反而因懦弱与短视,彻底断送了收复中原的绝佳时机,堪称华夏文明的千古罪人。
一、战略机遇的致命错判
从宋金实力对比来看,金军虽初期势如破竹,但其野蛮的部落体制注定难以持久。女真族以劫掠为生,缺乏成熟的行政体系,占领区反抗不断。反观南宋,依托江南丰饶的物产、稠密的人口和成熟的官僚系统,完全具备持久战的资本。更关键的是,金国贵族内部倾轧严重,完颜兀术等将领的军事行动常因后方掣肘而难以为继。至绍兴年间,金军已显疲态:在川陕战场,吴玠凭借地形优势,于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三战三捷,令金军寸步难进;在江淮水域,韩世忠以八千水师围困十万金军于黄天荡四十八日,完颜兀术险些丧命。这些战役证明,宋军完全具备战略反攻能力。
二、岳飞北伐与自毁长城
在所有抗金将领中,岳飞的表现最为耀眼。他打造的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成为金人闻风丧胆的铁军。绍兴十年(1140年)的北伐中,岳家军连克郑州、洛阳,郾城之战以少胜多击溃金军铁浮屠,颍昌之战更歼灭金军主力。当岳飞的先锋抵达朱仙镇时,开封城已近在咫尺。此时北方义军群起响应,黄河两岸百姓箪食壶浆,金国统治摇摇欲坠。然而就在这历史转折点上,赵构竟一日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撤军。临行前岳飞悲愤泣血:十年之力,废于一旦!这一幕,成为华夏军事史上最痛心的瞬间。
三、苟和心态的深层剖析
赵构的退缩绝非出于对徽、钦二帝还朝的担忧——二帝在北国已沦为奴隶,即便南归也绝无复辟可能。其根源在于建炎年间流亡经历造成的心理创伤。史料记载,金军突袭扬州时,赵构正在行宫淫乐,闻讯竟吓得丧失生育能力,从此对金人畏之如虎。苗刘兵变中被迫退位的屈辱,更让他将皇位安全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当秦桧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投降方案时,赵构如获至宝,甚至不惜自毁长城杀害岳飞。绍兴和议后,金使每次南来,赵构都需下跪称臣,其奴颜婢膝之态,与当年主动赴金营为质的伟男子形象判若两人。
四、历史长河的连锁灾难
赵构的苟安政策贻害无穷。孝宗虽发动隆兴北伐,但金国已消化北方领土,宋军又失岳飞、韩世忠等名将,终难扭转局势。至蒙元崛起时,南宋因长期偏安导致国力孱弱,尽管涌现文天祥、陆秀夫等英烈,仍难逃崖山覆灭。试想若赵构能善用岳飞,收复中原整合资源,或许能构建起抵御蒙古的完整防线。华夏文明也不至于遭遇崖山之后无中国的文明断代。
杭州岳王庙内,秦桧夫妇的跪像承受着世代唾骂。但真正该跪在历史审判台上的,应是那个躲在深宫、用朱笔勾画冤狱的赵构。他的悲剧警示后人:当权者的懦弱,往往比敌人的刀剑更能摧毁一个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