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7月,侵华日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九路围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机械化部队,八路军129师在师长刘伯承的英明指挥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应对。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先避敌军的锋芒,待日军深入根据地后,再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其侧翼和后方,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最终成功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计划。
7月6日,一股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进犯至榆社县云簇镇。为了给这股骄横的敌人以沉重打击,八路军386旅旅长陈赓亲自率领772团和新组建的新1团,在夜幕掩护下对云簇镇发起突袭。遭到袭击的日军恼羞成怒,立即组织兵力疯狂反扑。双方在云簇镇周边地区进行了持续两天的激烈交火,枪炮声震天动地。
在给予日军重大杀伤、完成预定阻击任务后,7月8日,陈赓旅长审时度势,果断下令386旅主力有序撤离战场。此时,新1团仍坚守云簇镇附近的一处战略高地,官兵们已经连续作战两天两夜。接到撤退命令后,团长丁思林身先士卒,主动承担断后任务,掩护全团安全转移。就在日军攻势稍缓、准备撤退之际,丁思林突然率领战士发起反击,连续击毙六七名日军士兵。就在这关键时刻,远处一队日军机枪手突然开火,密集的子弹呼啸而来,其中一颗子弹不幸击中丁思林头部,这位年仅26岁的年轻团长当场壮烈牺牲。
丁思林是经历过长征考验的老红军战士,在红军时期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以骁勇善战著称。三个月前,他刚刚由386旅772团1营营长晋升为新1团团长。他的牺牲让全团官兵悲痛欲绝,战士们强忍泪水,在击退日军后立即组织撤退。尽管官兵们已经两天两夜没有进食休息,双腿因过度疲劳而颤抖不已,但大家仍争相抬运团长的遗体。
当夜,新1团为丁思林举行了庄严肃穆的追悼大会。会场群情激愤,悼念活动很快转化为抗日誓师大会。陈赓旅长亲临会场,对新任团长周希汉下达了铿锵有力的命令:一旦发现日军,绝不手软,全体官兵都要亮出刺刀!
遵照陈赓的指示,丁思林的遗体被安葬在武乡县。同年9月,根据地军民在长乐村为丁思林和上一年牺牲的叶成焕烈士建立了纪念碑。纪念碑揭幕仪式特意选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举行,现场有7000多名群众自发参加。从此,长乐村周边地区成为日军的禁区。每当日军接近该地区,就会遭到比其他地区更为猛烈的抵抗。11月11日,日军占领距长乐村30多里的榆社县城后,仅一个晚上就遭到8次袭击。12月中旬,日军虽然攻占了距长乐村25里的武乡县城,但始终未能踏足长乐村,最终被八路军彻底击退。
这些辉煌战绩都来自新1团的英勇作战。只要日军有靠近长乐村的迹象,全团官兵就会主动出击,不惜一切代价与敌血战,誓死保卫丁思林团长安息之地和烈士纪念碑的尊严。这段感人的抗战事迹被详细记录在陈冠任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曾长期占据中国军事类图书畅销榜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