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为何能歼灭匈奴而明朝只能固守长城?三大历史谜题深度解析
迪丽瓦拉
2025-10-05 12:32:31
0

明朝和汉朝虽然都是历史上比较强大的中原王朝,但两大王朝,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办法,却显得有些截然不同。

汉朝除了开国之初,以及两汉交替的那段时间之外,基本上对北方都是保持着一种暴力镇压的态度。你要是不服,我就直接把他打服。哪怕到了东汉的末年的时候,中原打成了一锅粥,北方的游牧民族,依然没法南下入侵中原。

但是换到明朝,明朝除了前面的朱元璋和朱棣,表现的比较强硬之外。后面两百年的历史,基本上都是靠着不断修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这两种解决方法,显然不太一样。而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显然,汉朝的应对方法,会让人觉得更‘爽’一些。

那为什么同样都是两个强大的中原王朝,汉朝和明朝的选择,会有这么大区别呢?难道真的像网络上很多人说的那样,明朝不如汉6i.5S.iXF4.cn朝强?当然不是啊!实际上,明朝选择以长城自保,而不是像汉朝那样主动进攻,其实可以分为三个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权力结构,以及土木堡事变。

先说生产力的影响。

从战国后期一直到两汉时期,其实恰好是中国冶铁技术逐渐成熟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原内部的冶金手工业飞速发展,导致生产力大幅提升。

而在战场方面,这种提升带来最大改变,就是武器。

历史上的匈奴,尤其是东汉之前的匈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草原游牧民族,前期基本上没点冶铁这棵技能书。秦朝开国之前,匈奴主要是以部落或者大型联盟的形Jq.5s.iXF4.cn式存在。秦朝的时候,匈奴第一次接近统一,但是很快又被蒙恬击退了。

直到秦末与汉朝开国的这段时间,匈奴才逐渐横扫北方,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

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匈奴其实都没发展冶金工业。或者说,草原的特殊生活方式,让他们无法建立起完整的冶金生产线。就算是最基本的烧炭和开采,匈奴人都很难在草原上完成。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匈奴获得大量钢铁的来源,都只能通过和中原的贸易,或者直接来中原这边抢。

最开始的时候,汉朝或许还没意识到问题。但是汉朝开国之后,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后来就有人提出,要通过贸易手段,削弱匈奴。具体策略就是,盐铁这类的关键物资,绝对不能卖给草原。

所以,汉朝在武器锻造方面,其实对匈奴有着极其巨大的优势。当时的匈奴人,和后来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完全是两个概念。他们虽然也善于骑马,但是没有马镫;他们虽然F2.5s.iXF4.cn也擅长移动作战,也擅长弓箭,但整体武器装备,比后来的蒙古铁骑要差太多了。

当时的匈奴,更多的时候,是拿着青铜或者石头骨头制作的武器,或者是从西域那边获得的少量武器,来和汉朝战斗。

正是因为有着武器代差的关系,汉朝的骑兵军队,在单兵作战方面,其实就已经强过匈奴。当时汉朝军心极强,指挥打仗的又是卫青霍去病这样的超级牛人,方方面面X4.5s.iXF4.cn都是碾压的级别。所以唯一的难题,其实就是如何深入草原,如何在草原上找到匈奴的老窝。这个问题,后来在汉武帝时期,倒是也靠着强大的国力,暴力解决了。

同样,后来到了三国时期,因为中原内乱,导致很多游牧民族内迁。当时归顺的匈奴部落,干脆直接被内迁到了今天的山西省境内。这地方放在战国时期,那就是赵国的地盘,而且还是赵国的腹地。

所以,三国时代结束之后,中原的冶金技67.5S.iXF4.cn能树,被草原游牧民族彻底点亮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相比之下,明朝在武器方面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明朝对付的北方游牧民族,前身是强大的蒙古铁骑。元朝在撤出中原的时候,其实也带走了大量的技术、工匠以及生产经营。这导致明朝在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双方的武器代差,其实并没有汉朝和匈奴那么恐怖。

当然,这时候的明朝,其实也想到了一个中原这边的武器优势,那就是火药类武器。

火药类武器的历史,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这玩意儿对付大规模的骑兵,效果绝对是杠杠的。当然,这东西也不是明朝专有的,元朝那时候就已经有了09.5S.iXF4.cn简单的火炮。

但问题是,火药武器的生产链,可比单纯的铁器锻造要难多了。而且,火药这种东西,如果玩不好的话,那是会炸了要命的。

所以,等到北元政府退回草原之后,后来基本上就很难再生产火药类的武器了。再加上后来明朝也执行了严格的贸易封锁,如此一来,明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就很难搞出火药武器这种东西,但是大马金刀还是能玩得转的。

不过,因为明朝时期的火药武器,还没有后来那么发达,最关键的是,移动速度极其有限。想要像汉朝那样,拥有和游牧骑兵同样的速度,那就不太可能了。而这个笨Fq.5s.iXF4.cn重不易搬运的特点,也是后来明朝选择修长城固守的原因。

虽然我带着大炮进入草原去找你很难,但我把大炮摆在我家墙角,你来了我轰你一炮,这总没问题吧?

除了生产力提升了之外,两个朝代权力架构不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汉朝在中后期的时候,长时间处于宦官和外戚相互对立掌权的状态。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比一个热闹。而明朝中后期,则是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对立。

这种权力架构的不同,注定两个王朝,在国策上会有很大的区别。

汉朝的外戚,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权力,对打仗这件事会特别热衷。而且,汉朝还有非军功不得封侯的传统,这也是外戚们对打仗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理由。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两汉时期的外戚,出了一大堆的顶级名将。西汉的霍去病达成了封狼居胥的成就,东汉的窦宪达成了勒石燕然的壮举。这两位,都是最核心的外戚。

相比之下,明朝时期和宦官进行对峙的,是文官集团。文官集团本身就无法触碰战争,一旦他们触碰军权,就会引来皇帝的猜疑。而且,在不能触碰军权的情况下,大规模掀起边境战事,允许武将们立功,这其实也不利于他们这个集团自身的集权。

所以,明朝的文官集团,对北征打仗这种事情,非常不感冒,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排斥。

至于第三个理由,恐怕就要归咎于明朝的特殊历史了。在明朝的历史上,曾经有一次惨痛的土木堡事变。

如果回顾一下汉朝的历史,尤其是西汉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西汉的整体军事力量,其实应该是由弱到强再到弱的一个阶段。

但是明朝不一样。明朝是前面的朱元璋和朱棣很强,但是朱棣之后的军事力量,就开始暴跌了!

这其实还真不能怨老朱家前几位皇帝。如果和西汉对比的话,西汉是高祖刘邦统一天下,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武帝开始大规模北伐。明朝则是朱元璋在位时期统一天下,然后朱元璋在位后期大规模北伐。

然后,朱棣即位之后,再次大规模北伐。

朱棣在位时期,五次北征,一口气打到了斡难河畔,逼得北方所有游牧民族,不得不低头。

朱棣这个战绩,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这是当年当年成吉思汗出生的地方,同时也是他统一蒙古各部之后,召开蒙古帝国成立大会地方。所以,朱棣打到斡难河畔,其实基本等同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

更为难得的是,朱棣还是一个皇帝。

但是接下来,朱棣之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其实都算是不错的皇帝。虽然比不上汉朝的文景之治,但是双方干的活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休养生息。所以,如果按时间来算,明朝的明英宗,对应的历史时间,应该正好是汉朝的汉武帝时期。

而从后世的考古发掘来看,这个推理其实也是对的。明英宗登基的时候,距离朱棣去世,其实也就只过去了11年而已。这时的明朝,军事力量极其强大,很多跟随朱棣征战的老兵,正值壮年。经过十年的仁宣之治以后,明朝的国力也提升了很多,弥补了朱棣时期因为战争造成的损耗。

然后,明英宗登基十四年之后,非得要自己亲政北方。结果整整二十万精锐,被瓦剌用几万人在北方包了饺子,酿成了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事变,对于明朝的军事力量来说,绝对是一场浩劫,而且属于事后无法弥补的浩劫。要知道,明朝因为怕地方作乱,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一直不太允许地方上私造火药。绝大多数的火药军队,基本上也都集结在北京周围。

然后,因为一场土木堡事变,基本上明朝绝大多数会玩火器的精锐,都折进去了。

从明朝的国力来考虑,火药可以再造,火器也可以再造。但是一支善于玩火器的军队,那就不是单纯靠钱就能解决的了。必须得有一位顶尖名将,长时间控制一支军队,不断的钻研配合,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战法。

但可惜的是,明朝中期的权力体制,又不允许武将长时间领导一支军队。直到明朝后期,随着戚继光、李成梁这帮人出现,并且可以长时间领导一支军队了,那时候的明朝,才重新把火器给玩明白了。

但是,那时候的明朝,内部矛盾已经一大堆,早就没了再进行北伐的国力了。

总之,明朝和汉朝这两个朝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针对策略不同,绝对不是单纯谁强谁弱的问题。这两个朝代相差了一千多年,敌人的强度也完全不同,历史背景和生产力条件也不一样。他们对于各自问题的解决办法,也都是经过了权衡利弊之后,各自得出的最优解而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复旦史学百年︱三度任教复旦大学... 为纪念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一百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特推出“复旦史学百年”专栏,刊载关于谭其骧...
原创 悄... 宣传艺术:从高调到克制的战略演变 宣传作为一门影响民心的艺术,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
原创 祖... 郑和下西洋:一段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与血脉相连的传奇 在世界历史的宏大画卷中,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古代...
原创 他...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内忧外患交织。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一位出身满洲贵族的军事将领...
周文王背姜子牙800步周朝79... 孔子曾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生动展现了孔子对周代礼乐文明的由衷赞叹...
许都夜惊,一纸诏书逼杀董承,曹... 文|星海 编辑|星海 《——【·前言·】——》 建安五年的许都深夜, 一道藏于衣带的密诏悄然送出...
原创 汉...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三月,面对天下兵寇不息的局面,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
原创 悲... 在北宋开国名将中,曹彬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他被史书称为“北宋第一良将”,一生战功赫赫,灭后蜀、平南...
原创 东... 自古以来,中国南方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被世人赞誉为鱼米之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充沛的雨水、温润的...
刘邦为何放弃撤换太子?商山四皓... 刘邦为何最终放弃废立太子?商山四皓的突然现身,是否真能证明刘盈的根基已经稳固? 第一章:隐士现世 汉...
原创 杨... 在中国近代史上,解放战争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场决定国家命运的较量中,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虽然最初...
原创 李... 贞观四年(630年)寒冬时节,大唐军神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铁骑,如神兵天降般突袭东突厥可汗牙帐。当时东突...
原创 一... 每当人们提起古代皇陵,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坐落在风水宝地的宏伟建筑。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在选择...
原创 中... 从历史渊源来看,朝鲜半岛曾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朝鲜半岛深...
原创 高... 曹操:一代枭雄的崛起与曹魏政权的兴衰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雄主。他凭借过人的...
原创 三...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47岁还在村口看狗打架,54岁就带领同村的老光棍们问鼎天下。 刘邦从小吏成...
原创 努... 标题:多尔衮的抉择:一位摄政王的远见与清朝的百年基业 在浩瀚的历史画卷中,某些人物的抉择往往成为改...
原创 姬... 《周族崛起与姬昌的剪商战略:从岐山立国到三分天下》 古公亶父率领周族迁至岐山后,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原创 吕... 吕不韦与李斯:大秦王朝的两位奠基者 在中国历史上,吕不韦与李斯都是与大秦王朝的建立密不可分的重量级...
原创 死... 以下是按照要求改写的文本,字数超过400字,增加了细节描述并保持了原文语义: 拉姆赞·卡德罗夫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