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一个惊人的现象引人深思:在众多英雄豪杰中,唯有赵云赵子龙被塑造得近乎完美无缺。他武艺超群却谦逊有礼,忠勇无双却不好大喜功,几乎没有任何人格缺陷。
历史上的赵云果真如此完美吗?当我们回溯正史,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却也更加复杂的形象。《三国志·蜀书·赵云传》 对赵云的记载简洁非常,全文仅三百余字,与关羽、张飞、黄忠等合为一传,其篇幅远不及诸葛亮等人。裴松之注引《云别传》 稍补充细节,但仍远非小说中那般光辉万丈。
那么,为何罗贯中要如此倾注心血,将赵云塑造成一个“完人”?这背后隐藏着的,正是元代特殊社会环境下,汉人民众的集体心理诉求与精神寄托。
一、历史赵云与文学赵云的巨大反差
要理解罗贯中的创作动机,我们首先需要看清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什么样子。
1. 官职与地位:并非五虎上将
在官方正史中,赵云的地位远不如演义中那般显赫。《三国志·蜀书》 中,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为一传,但并未出现“五虎上将”这一称号。事实上,赵云的官位远低于前四人。
刘备称帝后,封赏群臣:“拜飞车骑将军,假节”;“迁翊军将军赵云”;“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黄忠为后将军”。(《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赵云终其一生,官职止于“翊军将军”,而关羽已是前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马超为骠骑将军,均高于赵云。
2. 战绩与能力:被夸张的长坂坡
演义中“长坂坡七进七出”是赵云的高光时刻,但历史上的记载却极为简略:“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志·赵云传》)
这里只有“保护”与“得免难”,并无单骑斩将五十余员的壮举。赵云的表现更多是忠诚与勇敢,而非万人敌的武力展现。
3. 性格与形象:严谨持重的辅臣
历史上的赵云以“忠谨”著称,曾劝谏刘备不要将成都田宅分赐诸将,而应归还百姓以安民心(《云别传》)。夷陵之战前,他是极少数敢于直谏反对伐吴的大臣。这些细节展现的是一个深谋远虑、顾全大局的辅臣形象,而非仅仅是一员猛将。
由此可见,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赵云形象进行了大幅度的艺术加工和提升。那么,为何独独选择赵云作为这种“完美化”处理的对象?
二、元代社会心理:汉民族的精神寄托与情感宣泄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统治下的汉人地位低下,心理压抑。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催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需求与心理诉求。
1. 地位反转下的心理补偿
元代实行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南人(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地位最低,受到极大歧视。《元史·刑法志》 记载:“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 法律明显偏袒蒙古人。
在这种压抑环境下,汉人需要通过回顾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来获得心理补偿。三国时代汉室正统与曹魏“篡逆”的对立,恰好映射了元朝汉人的心理现实——刘备集团代表了“正统汉室”,曹操集团则暗喻外来统治者。
2. 对“完美英雄”的迫切需求
现实中的挫折感越强,对理想英雄的渴望就越迫切。元代汉人需要一個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作为精神寄托和情感宣泄的出口。
关羽刚而自矜,最终失荆州;张飞暴而无恩,被部下所杀;诸葛亮虽智近乎妖,但北伐未成身先死。这些人物都有明显缺点或悲剧结局。唯有赵云,在历史记载中几乎没有负面记录,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
3. 民间文艺的兴起与传播
元代科举时行时辍,许多文人仕进无门,转而投身民间文艺创作。元杂剧盛行,三国戏成为重要题材。据《录鬼簿》 等文献记载,元代三国杂剧存目约60种,其中专门歌颂赵云的就有《长坂坡赵云救主》等。
这些民间文艺形式需要符合大众审美和情感需求的英雄形象,赵云的“空白简历”正好成为画家手中的白纸,可以随意描绘最美的图画。
三、完美赵云的构建:罗贯中的艺术创作与心理投射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亲身经历了汉人反抗蒙古统治、重建汉族政权的历史过程。他将元代民间长期积累的三国故事进行整理再创作,最终形成了《三国演义》中完美的赵云形象。
1. 武勇的极致化:长坂坡神话
演义中,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这一情节完全出自文学虚构,却成为了赵云武勇的象征。
这种描写满足了元代民众对“汉人英雄能够以一当百”的心理想象,是对现实中汉人地位低下的精神补偿。
2. 人格的完美化:德才兼备的典范
演义中的赵云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品德高尚,见识超群:
他拒绝赵范嫁嫂的美人计,体现“不为色动”的君子之风;
他谏阻刘备伐吴,展现政治远见;
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谦逊谨慎。
这种“德才兼备”的形象,恰好迎合了儒家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与元代汉人对精英人物的期待相吻合。
3. 忠义的纯粹化:毫无瑕疵的忠诚
赵云对刘备集团的忠诚毫无杂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历史上赵云谏阻刘备分田宅,演义中更加突出其“先公后私”的品质。
这种纯粹的忠义,在元朝异族统治下具有特殊意义——它暗含了对汉民族政权的绝对忠诚,是对现实中有可能被迫与异族统治者合作的汉人的一种精神激励和道德示范。
四、赵云形象的文化意义:跨越时代的精神符号
罗贯中塑造的完美赵云,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心理,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符号。
1. 民间崇拜的兴起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赵云形象深入人心,民间甚至出现了对赵云的崇拜。各地建起了赵云庙,其形象被赋予“辟邪”、“保平安”的神圣功能。这一现象在《清代北京寺庙碑刻》 等文献中有所记载。
2. 理想将帅的典范
赵云成为历代推崇的“模范将帅”——既能冲锋陷阵,又懂政治大局;既功勋卓著,又谦逊低调。这一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 中评价道:“云之所为,可谓知大体矣。”
3. 文化原型的确立
赵云代表了一种文化原型:才能与品德兼备、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共存、建功立业与明哲保身两全的理想人格。这一原型满足了中国人对“完美英雄”的想象,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结语:时代心理与文学创作的共鸣
罗贯中之所以独爱赵云,将其塑造成完人,根源在于元代特殊社会环境下汉民族的集体心理需求。在异族统治、地位低下的历史条件下,汉人需要通过回顾和重塑历史英雄来获得心理补偿和精神寄托。
赵云的历史形象相对“空白”,性格中没有明显缺陷,结局也算圆满,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大空间。罗贯中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可能性,将赵云塑造成一个武勇、忠诚、谦逊、明智的完美英雄,满足了元代民众的情感需求和精神渴望。
这一创作过程告诉我们,文学经典的产生往往不仅是作家个人才华的产物,更是时代心理与集体意识的艺术呈现。赵云形象的演变史,实际上是一部汉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精神史和心理史。
如今,我们依然喜爱赵云,或许正是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渴望遇到这样一位完美无缺的英雄,或者成为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君子。罗贯中通过赵云这个形象,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精神符号,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理想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