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倾轧的痼疾,无论何时都难以根除。即便在决定国民党命运的三大战役期间,当蒋家王朝已如夕阳西下之际,各派系大佬仍热衷于内斗。作为华北剿总司令长官的傅作义,对此有着切肤之痛的体会。 一、傅作义遭遇影子司令掣肘 傅作义的困境始于他就任华北剿总司令长官之时。当时华北地区存在两大军事集团:傅作义统领的张垣绥靖公署和孙连仲执掌的保定绥靖公署。傅作义麾下的晋绥军虽被视作杂牌部队,却因内部团结而颇具战斗力,不仅成功抵御了解放军的进攻,还在大同集宁、张家口等战役中让华北解放军损失惨重。相比之下,孙连仲的中央军嫡系部队却屡战屡败,其第三军更遭华北野战军全歼。
面对这一局面,蒋介石不得不将两个绥署合并为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破例任命非嫡系的傅作义为司令长官。然而蒋介石对杂牌将领的猜忌根深蒂固,他同时任命心腹陈继承为第一副司令,暗中掌控着华北嫡系部队的人事任免、兵员补充等核心权力。这种安排使陈继承成为实际上的影子司令,严重制约了傅作义的指挥权。 在一次关键军事会议上,傅作义要求统一指挥权时,陈继承公然抗命,声称调动中央军必须经他请示蒋介石。傅作义愤然质问:我这个司令长官连个师长都管不了,还算什么长官!这种明争暗斗严重影响了华北战局的稳定。 二、权力博弈中的明争暗斗 傅作义部队素以军纪严明著称,为保持部队纯洁性,他坚持将长官部设在北平城外,避免官兵受都市奢靡之风腐蚀。这一做法却招致陈继承等中央军将领的讥讽,认为他故作清高。 蒋介石得知傅、陈矛盾后,非但不予调解,反而暗中支持陈继承。他特派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赴北平,密令中央军将领军事听傅作义,政治从陈继承。这种分化策略充分暴露了蒋介石对非嫡系将领的猜忌。 面对掣肘,傅作义巧妙运用指挥权进行反击。他直接向师团级部队下达调防命令,将中央军各部分散部署。如将侯镜如的十七兵团三个军分驻北平、天津、塘沽三地,使其难以集中指挥。在天津驻军问题上,傅作义通过设立津塘防卫司令部,由亲信陈长捷实际掌控部队。这些举措让中央军将领叫苦不迭,却也无可奈何。 三、涞水惨败暴露的内斗恶果 1948年1月的涞水战役,将国民党军内斗的恶果暴露无遗。傅作义为证明杂牌军实力,派出荣获飞虎旗的新编32师(号称虎头师)解围涞水。该师因获殊荣授而遭中央军嫉恨,在陷入解放军包围时,附近的中央军十六军、九十四军竟坐视不救。 尽管傅作义急调101师和骑兵第四师拼死救援,但终因兵力不足而失败。虎头师全军覆没,师长李铭鼎战死,军长鲁英麟自杀。此役不仅使傅作义损失7000精锐,更让中央军将领幸灾乐祸。这种同室操戈的局面,为随后平津战役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纵观这段历史,国民党内部的派系倾轧不仅削弱了部队战斗力,更折射出其政权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蒋介石对非嫡系的猜忌防范,陈继承等人的争权夺利,以及各部队间的见死不救,共同构成了国民党军事失败的重要内因。傅作义从最初的踌躇满志到最后的愤懑无奈,正是这个腐朽体制下非嫡系将领命运的缩影。当一支军队的内耗甚于外战时,其败亡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