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义与立场的角度来看,裘千仞刺杀成吉思汗这一事件,确实让郭靖相形见绌!裘千仞当时是作为金国的爪牙去行刺成吉思汗的,难道要让金国得逞吗?要知道,成吉思汗对郭靖有着天大的恩情——不仅收留他们母子,还赐予他们安身立命之所;而完颜洪烈则是郭靖的杀父仇人,金国更是大宋不共戴天的死敌。在这种情况下,郭靖应该站在哪一边?他难道不该义无反顾地保护成吉思汗吗?
这里先不讨论时间先后的问题。人生往往面临忠孝难两全的困境——选择尽忠就难以尽孝,选择尽孝又难以尽忠。小说中的设定就是如此矛盾:成吉思汗对郭靖有养育之恩,这份恩情不能忘;但同时郭靖又是汉人,民族大义也不能丢。这种两难处境,让很多人都说要舍小取大,但真正身处其中时,又有几个人能轻易做出抉择?如果没有良知,又怎能真正懂得爱国爱民族的深意?那些轻易评判的人,恐怕也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具体到当时的情况:裘千仞确实是金国的走狗,刺杀行动完全是受金国指使。而成吉思汗那时尚未显露出南下侵宋的野心,反而对郭靖一家有救命之恩。更不用说成吉思汗的儿子托雷是郭靖的结义兄弟,女儿华筝对郭靖一往情深。在这样的情况下,郭靖选择保护成吉思汗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直到后来事态发展,成吉思汗暴露出南下侵宋的野心,甚至逼死了郭靖的母亲,郭靖这才与成吉思汗决裂。反观裘千仞,在《射雕英雄传》中从头到尾都是反派角色——作为汉人却甘当金国走狗,在金国南下侵宋时助纣为虐,被人唾弃也是咎由自取。
郭靖从小在蒙古长大,母子二人深受蒙古恩惠。成吉思汗将华筝许配给他,托雷与他情同手足。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他几乎没有接受过宋朝的文化熏陶,怎么可能会有强烈的宋人认同?如果他在很小时就遇到江南七怪,或许还有转变的可能,但小说中他与江南七怪相遇时,他的价值观早已定型。
郭靖这个人物的悲剧性在于他始终活在矛盾之中:明明与华筝有婚约却爱上黄蓉;明知杨康该杀却下不了手;刚救完成吉思汗又去守卫襄阳。很多决定本该当机立断,在情义之间做出明确选择,这才称得上大丈夫所为。
(注:需要说明的是,这与金庸原著无关,在《射雕英雄传》中裘千仞并未刺杀成吉思汗。另外要强调的是,当时蒙古与宋朝是同盟关系,成吉思汗对郭靖恩重如山,而金国则是宋朝的死敌。在当时的情势下,蒙古攻打金国甚至得到宋朝百姓的支持。因此就当时而言,即便裘千仞真的刺杀成吉思汗,郭靖出手阻止也是理所应当的。至于后来蒙古南侵,那是后话,郭靖又不是未卜先知的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