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木立信、车裂而亡:商鞅的一生,为何成也法,败也法?
迪丽瓦拉
2025-10-05 06:32:53
0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 ”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铁血”改革家商鞅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准备好,精彩即将启程!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 — 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集大成者。原名卫鞅公孙鞅,因在秦国受封商地(今陕西商洛一带),故世称商鞅。他从河南这片中原沃土走出,带着法家思想西行入秦,主持“商鞅变法”,让积贫积弱的秦国蜕变为“0虎狼之国”,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筑牢根基。而河南,既是他思想的发源地,也是他变法理念的实践溯源地——从卫国故里的启蒙,到李悝法经》的滋养,再到秦国东进河南的战略布局,每一处中原坐标,都藏着商鞅改写历史的密码。

如今,若我们循着历史脉络“探访”商鞅与河南的联结,或许也能像解读曹操的“赛博贡品”般,从一件件“历史信物”里,解锁他与中原大地的深厚羁绊。这些“信物”,既是他人生轨迹的见证,更是河南法家文化传承的鲜活注脚。

一、从卫国到魏国

中原大地孕育商鞅的法治初心

商鞅的法治理想,始于河南这片文明沃土。他出生于卫国(今河南安阳内黄县或濮阳濮阳县),年少时便在中原“百家争鸣”的浪潮中,被“重赏罚、明法度”的刑名之学深深吸引。彼时的中原,法家思想正蓬勃发展,河南籍法家先驱李悝在魏国编撰《法经》,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如同灯塔,照亮了商鞅的求学之路。

成年后,商鞅远赴魏国,成为国相公叔痤的门客。在大梁,他系统研习《法经》,将“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理念刻入思想深处。公叔痤深知商鞅之才,临终前曾力荐商鞅:“年少有奇才,可委以国政”,可魏惠王并未重视。正是这次“中原遇挫”,让商鞅带着《法经》与未竟的理想西行入秦。后来秦国变法中的“连坐制”“重农抑商”等核心条款,皆能在《法经》中找到中原法治的基因。可以说,这部源于河南的法典,是商鞅改写秦国命运的“第一块基石”。

二、河西之战与度量衡改革:

商鞅在河南书写的强国谋略

公元前340年,商鞅率领秦军攻占魏国河西之地(今河南三门峡以西),这片曾属于中原诸侯国的土地,成为秦国东进中原的“战略桥头堡”。在此地,商鞅推行统一度量衡的举措,不仅为秦国治理河南地区搭建了制度框架,更将中原农耕文明的“标准化”经验,融入秦国的统治体系。

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商鞅方升”

洛阳作为周王室故地,是中原文明的“礼仪与治理标杆”。尽管商鞅未直接在洛阳推行变法,但他“废分封、立郡县”的改革,实则借鉴了中原诸侯国治理地方的智慧。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在河南设三川郡(治所洛阳)、东郡(含今河南濮阳等地),其行政框架正是商鞅县制的延续。可以说,商鞅在河南的实践,是他将中原治理经验推向全国的“预演”,为秦国日后统一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军功爵制

河南战场见证秦军“虎狼之威”

商鞅变法的核心“奖励耕战”,究竟有多强的战斗力?河南战场给出了答案。变法后,秦国首次大规模东进,便将目标锁定河南:公元前354年,秦军攻占魏国少梁(今陕西韩城,邻近河南三门峡);公元前341年,商鞅设计俘虏魏将公子卬,收复河西之地(今河南三门峡一带),这场战役中,秦军士兵正是靠着“斩首获爵”的激励,爆发出惊人战斗力——据《商君书》记载,士兵“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田一顷”,这种直接与利益挂钩的军功制,让秦军从“西陲弱旅”变成令中原诸侯畏惧的“虎狼之师”。

黄河河南三门峡段风光

后来曹操“官渡之战”的主战场(今河南中牟),早年曾是秦国与魏国争夺的“前沿阵地”;而许昌(古许国)在战国时期虽属韩国,但也长期受秦国“军功爵制”带来的军事压力。可以说,商鞅打造的“军功体系”,最早在河南战场验证了其威力,也为日后秦国统一河南乃至全国,锻造了最锋利的“武器”。

四、“徙木立信”的源头:

中原诚信文化塑造商鞅改革品格

“徙木立信”是商鞅变法的“开篇名场面”——在咸阳城门立木,承诺 “搬木者赏五十金”,以确立法令权威。这一举措背后,藏着中原文化对商鞅的深刻影响。他的故里卫国(今河南安阳),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停留之地,“言必信、行必果”的中原诚信文化,在商鞅年少时便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的品格。

在魏国大梁研习期间,公叔痤评价商鞅“守信用、重承诺”,这正是他后来“徙木立信”的思想底色。更有意思的是,商鞅的“立信”理念,日后还反哺中原:西汉河南人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推崇商鞅“信赏必罚”的精神;东汉末年,曹操在河南许昌“割发代首”,更是对商鞅“立信于众”理念的传承。从安阳故里的诚信启蒙,到咸阳城门的实践,商鞅的“信用观”早已成为河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徙木立信”插图

五、逃亡与陨落:

中原成商鞅一生的“悲情终点”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旧贵族趁机诬陷商鞅谋反。走投无路的商鞅,第一时间想到的“避难所”,便是他曾生活过的中原大地。他逃至边关,想住旅店却因无“验”(自己变法规定的身份证明)被拒,“商君之法,无验者不得入住”,这句他亲手制定的法令,成了困住自己的枷锁。

随后,商鞅试图逃往魏国(今河南开封一带),却因早年设计俘虏魏将公子卬,被魏人怨恨拒之门外。卫国(今河南安阳)作为故里,也因畏惧秦国势力,不敢接纳他。最终,商鞅只能返回封地商邑,战死沙场后尸身被车裂,全族遭诛。他从河南走出,带着中原智慧改变秦国,却因自己制定的法令、种下的恩怨,没能回到中原。“成也法治,败也法治”的悲情,在这片他曾满怀理想的土地上,更显沉重。

陕西商洛:商鞅雕塑

小结

时光流转,商鞅虽未长眠河南,但这片土地却藏着他最深刻的人生印记:从安阳/濮阳的年少启蒙,到三门峡的河西之战,再到洛阳的制度借鉴……河南是他思想的“原乡”,也是他改革理念的“试验场”与“见证者”。商鞅的变法,不仅是秦国的崛起史,更是中原文明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缩影。

部分观点参考自:

[1] 聊聊知识 | 搜狐网:商鞅被五马分尸一点也不冤?变法不可怕,他的“驭民五术”才恐怖,2025年05月14日

[2] 悟法析律 | 知乎:“变法始祖”李悝:“教”出商鞅,影响韩非,最后却活成了传说,2020年03月09日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这位从中原走出的改革家商鞅

用法治的火种照亮了战国的黑暗

一句话分享你对商鞅的印象吧

欢迎评论区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司马懿分明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 公元227年,三国鼎立时期最为精彩的军事博弈在阳平关上演。当时曹魏大将军司马懿亲率十余万精锐之师,浩...
秦始皇两件超前的发明,一件领先... 改写后的文章(约1200字): 在持续深入的考古发掘工作中,研究人员不断揭开上古文明的神秘面纱。那...
原创 他... 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东吴的存在感似乎最为薄弱。在《三国演义》的叙事中,它常常扮演着配角的角...
原创 死... 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其复杂的评价。人们常常用残暴二字来形容他,这并非没有缘由...
河北迁安:基层干部历时四年著《... 近日,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镇基层干部魏江荣(笔名魏江蓉)创作的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由团结出版社...
原创 神... 公元1131年,蒙古帝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在哈拉和林召开军事会议,正式宣...
原创 她...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历史长河中,垂帘听政这个词汇往往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晚清时期那位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然...
原创 秦... 岳飞:忠魂千古的悲壮史诗 前言 在北宋末年的动荡岁月里,河南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诞生了一位注定不平凡的...
原创 如... 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虽已散去多年,但战争的阴影却从未真正离开过人类的心头。在那个工业化浪潮汹涌、列强争...
原创 人... 三国风云中的政治联姻:刘备与孙尚香无嗣之谜探析 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蜀汉开国君主刘备以其仁德之名和...
玄武门之变后,秦琼为何一病十二... 玄武门之变后,曾经叱咤沙场的开国名将秦琼为何突然一病不起,这场怪病竟缠绵折磨了他整整十二载春秋?是多...
庞德能击败老年关羽,若遇到老年... 襄樊之战:庞德力克关羽的深层分析 在三国历史的襄樊之战中,庞德成功击败了年迈的关羽,这一战果令天...
原创 他... 《命运逆转:从无地王之子到欧洲君主的崛起》 第一章:遗留下的重担 1216年10月的一个清晨,英...
原创 他... 北宋时期有一位被后世尊称为神算子的传奇人物,他就是著名理学家邵雍。这位奇人不仅精通天文地理,更以其惊...
雍正帝的三大宠臣,受重用得善终... 在清朝历史上,雍正皇帝以其雷厉风行的改革举措而闻名。他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新政,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原创 平... 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倾轧的痼疾,无论何时都难以根除。即便在决定国民党命运的三大战役期间,当蒋家王朝已如...
原创 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突然驾崩,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更迭就此展开。传统史书记载中,这场权力交...
秦朝灭六国中,最难打最费劲的是... 纵观整个战国时代,楚国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可谓得天独厚。这个南方大国坐拥广袤疆土,北至淮河流域,南抵...
岳飞最精锐的部队打得金军闻风丧...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涌现了无数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之师。若要评选出一份中国古代最强军队的榜单,恐怕...
原创 清... 【改写版·策棱传奇:从蒙古少年到护国亲王的逆袭之路】 在传统印象中,驸马爷往往被视为依附皇权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