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个祁山具体在今天什么位置?有哪些渊源?
迪丽瓦拉
2025-10-05 00:32:47
0

祁山位于甘肃省礼县东部、西汉水北岸,这座并不高大的山脉海拔仅237米,绵延25公里,却因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六次北伐而名垂青史。不过六出祁山这一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据史料记载,蜀汉军队真正经过此地的只有三次。

蜀汉要想攻入关中地区,最大的障碍就是横亘在汉中与四川盆地之间的秦岭山脉。这座巍峨的山脉地势险峻,道路蜿蜒曲折,即便是最短的路线也有两百多里,行军极为艰难。自古以来,从汉中进入关中共有六条古道可供选择,自西向东依次为: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道、峪谷道和武关道。当年汉高祖刘邦入关中所走的正是陈仓道,而路程最短的当属褒斜道和骆谷道。

值得注意的是,祁山位于陈仓道以西两百多里处,并不直接与关中相连,而是通往天水(古称上邽)地区。从天水到关中还有约两百多里的路程。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诸葛亮为何要舍近求远,选择绕道祁山这条多走六百里的路线呢?

首先,这六条古道都是公开的军事要道,魏国在这些路线上都部署了重兵把守,如果从这些路线进攻,很难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否决了魏延提出的从子午谷突袭长安的建议——这个看似大胆的计划实际上只是赌运气而已。

其次,秦岭古道缺乏适合大规模水运的河流,如果从这些路线进攻,军需物资只能依靠陆路运输,成本极高。而走祁山路线则可以充分利用汉水和渭河的水运优势,大大降低后勤压力。

第三,如果仅仅攻占关中地区,即便突袭成功,也会面临来自关西地区魏军的持续威胁。而从祁山北上陇山,可以先解决关西诸郡的威胁,这种稳扎稳打的战略更符合诸葛亮谨慎用兵的风格。

接下来,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梳理诸葛亮的六次北伐行动。

第一次北伐(建兴六年,228年春):

这是蜀汉最接近胜利的一次北伐。诸葛亮采取了分兵两路的策略:西路军以马谡为先锋,从祁山出发进攻上邽、略阳,并占领战略要地街亭;东路军则由赵云、邓芝率领,出箕谷走褒斜道,佯攻郿城以牵制魏军主力。

魏国方面对这次进攻毫无防备。天水太守马遵和雍州刺史郭淮在途中得知蜀军来袭,惊慌失措地逃往上邽。当时担任护军的姜维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得一头雾水,只得跟随撤退。更戏剧性的是,已成惊弓之鸟的马遵等人怀疑姜维可能叛变,竟然拒绝打开城门。无奈之下,姜维只好率部返回家乡冀县。而此时冀县的士绅们已经决定归顺蜀汉,在他们的劝说下,姜维代表冀县向诸葛亮投降了。

很快,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相继叛魏降汉,形势对蜀汉极为有利。然而,马谡却在街亭犯下致命错误,被魏将张郃击败,导致蜀军失去了东出陇山的重要据点。随着魏国援军陆续赶到,诸葛亮意识到继续僵持已无意义,只得下令撤军,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北伐(建兴六年,228年冬):

距离第一次北伐仅半年,诸葛亮就再次向后主刘禅上《后出师表》,请求二次北伐。之所以如此急切,是因为东吴也在此时发动北伐,并在石亭之战中大获全胜。魏国东西两线作战,西部兵力必然空虚,这确实是蜀汉难得的战机。

但这次诸葛亮没有选择祁山路线,而是改走陈仓道。这是因为战略目标有所调整——陈仓是进攻关中的战略要地,若能攻占此地,就能从容不迫地夺取关西诸郡。考虑到陈仓道不适合大军行进,诸葛亮只带了千余人马,企图以奇袭方式迅速拿下大散关,直逼陈仓。

然而当蜀军抵达陈仓城下时,却发现这块骨头异常难啃。原来魏国大将曹真早已预料到诸葛亮会再次北伐,并可能选择陈仓作为突破口,于是提前调派擅长防守的郝昭驻守此地。郝昭到任后,用半年时间加固城防,做足了准备。面对坚固的城防和有限的兵力,蜀军一筹莫展。不久,张郃率援军赶到,加上蜀军粮草告急,诸葛亮只得无奈撤军。

第三次北伐(建兴七年,229年):

这次行动严格来说算不上北伐,因为蜀军连祁山都没到,主要目标是夺取阴平和武都二郡。从战略地图上看,汉水穿行于两郡之间,若不控制这两地,将来从祁山北伐时很容易被魏军切断后路。第一次北伐能取得进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魏军的麻痹大意,但这样的机会不可能常有。为了确保北伐路线的安全,必须拿下武都和阴平。

此战进行得相当顺利。诸葛亮抓住郭淮兵力空虚的时机,迅速占领建威山,迫使郭淮放弃救援。武都陷落后,阴平守军直接开城投降。虽然这次行动没有深入魏国腹地,但在战略上取得了重要优势,为后续北伐扫清了障碍。

第四次北伐(建兴八年,230年秋):

这年秋,魏国分三路大军进攻汉中,诸葛亮率军在赤坂一带严阵以待。不料天公不作美,连续二十多天的大雨使魏军寸步难行,最终被迫撤军。

魏军一退,诸葛亮立即抓住战机,命魏延和吴懿为先锋再次北伐。这次行动颇为大胆,蜀军以讨伐西羌为名,推进到上邽以西两百里的阳溪地区。显然,西羌并非真正目标,诸葛亮很可能是想从阳溪沿渭河顺流而下攻打上邽。

魏国方面不敢怠慢,派郭淮与后将军费曜率军迎战。此战蜀军大获全胜,魏延和吴懿都取得了辉煌战果,诸葛亮还趁机收割了上邽附近的小麦。

第五次北伐(建兴九年,231年):

这是最精彩的一次北伐,也是《三国演义》重点描写的一段历史。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运输军粮,再次抢割上邽小麦。司马懿屯兵卤城,在城外挖掘多重壕沟,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衣服羞辱他,蜀军也在城外高声辱骂,但司马懿始终不为所动。

后来诸葛亮绕过卤城进攻上邽,魏延虽斩敌三千,却始终无法突破魏军防线。双方僵持到六月,诸葛亮因李严延误粮草供应被迫撤军。在撤退途中,蜀军在木门道设伏,射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六次北伐(建兴十二年,234年):

这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他选择了最近的褒斜道作为进军路线。可能是因为前几次在祁山方向的行动已经让魏军加强了该地区的防御,失去了突袭的效果。

这次诸葛亮面对的对手依然是司马懿。蜀军出褒斜道后占据五丈原,在渭河岸边屯田,摆出长期作战的架势。而司马懿继续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企图拖垮蜀军。半年后,诸葛亮突然病逝于五丈原,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北伐大业最终未能实现。

综上所述,所谓六出祁山实际上只有第一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真正经过了祁山地区。而对关中地区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其实只有第一次、第二次和第六次北伐行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重返百年前故宫现场 《故宫掌门人1925-1949》书封。中华书局供图 如今,故宫博物院已成为全球瞩目的文化地标。如果此...
原创 匈... 《——【·前言·】——》 为什么持续困扰中原王朝两千年的草原威胁,到了清朝就突然消失了?答案不在武力...
原创 他... 【两宋风云中的传奇将领——徐文的人生沉浮】 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动荡岁月里,山东半岛的海风裹挟着战...
原创 为... 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后,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没有从其他皇子中另立储君,而是将皇太...
原创 明... 回望历史长河,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影响深远往往超出当时决策者的预料...
原创 这... 标题:这位清朝王爷虽时运不济,但一直韬光养晦,最终功成名就。 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画卷中,爱新觉罗·...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武将的排名历来众说纷纭,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其中一吕二赵三典韦、一吕二马三关羽以及一吕二关三张...
赵匡胤自导自演“黄袍加身”:演...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在壮年时期突然驾崩,年仅七岁的幼主柴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这位年幼的皇帝登...
原创 刘... 三国时期涌现了众多威名赫赫的猛将,每一位都是能征善战的骁勇之士,他们的武艺高强在后世引发了无数争论。...
原创 谁... 滚滚长江奔腾不息向东流去,汹涌的浪涛冲刷着历史的尘埃,将无数英雄豪杰淹没在时间长河之中。三国时期是一...
原创 兰... 兰陵萧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与南迁历程 在中国历史上,兰陵萧氏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尤其对熟悉魏晋南北朝历史的...
原创 唐... 唐朝的建立:李渊与李世民的相互成就 在探讨唐朝建立过程中李渊与李世民的贡献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
宋襄公、秦穆公、越王、吴王谁更...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的重要阶段。在这段波澜壮...
原创 东... 东汉铁面判官董宣:刚正不阿的强项令 出身与仕途 董宣,字少平,生于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境内),是东...
原创 刘... 刘备伐吴惨败的深层原因:诸葛亮法正在必能扭转战局的九字真言暗藏玄机 在三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刘备倾...
原创 关...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关羽关云长的威名可谓如雷贯耳。每当人们提起这位红脸长髯的武圣,无不肃然起敬。确...
原创 张... 《三国演义》中,蜀汉五虎上将皆是威震天下的超一流猛将,而赵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广为流传的三国二十四...
曹营猛将不敢招惹张飞,却总想挑...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三国纷争的初期,除了那位豹头环眼的猛将张飞之外,天下诸多名将、猛将...
原创 蜀... 在蜀汉众多将领中,有一位极其特殊的人物:他深得刘备的信任与重用,却让诸葛亮心生戒备;他与关羽意气相投...
原创 为... 标题:忠义无双的关羽,为何在生命最后时刻孤立无援? 在群雄并起、战火纷飞的三国乱世中,有一位令敌人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