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涌现了众多威名赫赫的猛将,每一位都是能征善战的骁勇之士,他们的武艺高强在后世引发了无数争论。其中争议最大的莫过于蜀汉五虎上将的排名问题。有人认为美髯公关羽的排名虚高,也有人为常胜将军赵云打抱不平,更有甚者为老将黄忠感到委屈......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五虎上将排名究竟如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操后,为彰显军威、鼓舞士气,正式分封了五虎上将。自古以来,任何功名的封赏都建立在将领们过往的功绩之上。要探究五虎上将的排名之谜,就必须追溯这五位将领在受封前的赫赫战功。
刘备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当属赤壁之战。在此之前,刘备屡战屡败,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位诸侯。虽然偶有小胜,但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战后,刘备才真正站稳脚跟,一举夺取荆州四郡。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他麾下的将领们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各自的人生轨迹也开始出现明显分化。
当时天下三分之势已成,江东六郡尽归孙权,中原腹地皆为曹操所有。为壮大实力,刘备决定向西发展。此时益州牧刘璋虽与刘备同为汉室宗亲,却懦弱无能。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军入蜀,伺机夺取益州。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这个关键时期,刘备在荆州收服了老将黄忠,在汉中接纳了锦马超。至此,五虎上将全部归入刘备麾下,起点基本相当。
由于荆州需要得力干将镇守,深思熟虑后,刘备决定让以沉稳著称的关羽留守。因此在围攻成都的战役中,唯独关羽缺席。其余四将——张飞、赵云、黄忠、马超悉数入蜀,与刘备作战。经过三年鏖战,终于在建安十九年(214年)攻破成都。
正当论功行赏之际,北方传来紧急军情:曹操大举进攻汉中,并将当地青壮年尽数迁往中原。在战乱频仍、人口锐减的背景下,此举无异于釜底抽薪。更严重的是,汉中乃蜀地咽喉,一旦失守,曹军可长驱直入。蜀汉军队未及休整,立即挥师北上。
这场汉中之战持续了两年之久。令人意外的是,众将在夺蜀之战后非但没有疲态,反而愈战愈勇。张飞率先在巴西大破曹军名将张郃,拉开了汉中之战的序幕。然而当曹操亲临长安督战后,战局陷入胶着。双方在秦岭山脉间对峙半年有余,都不敢轻举妄动。
转机出现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老将黄忠抓住夏侯渊督修鹿角的战机,率奇兵突袭。与此同时,刘备猛攻张郃以策应黄忠。此役不仅大获全胜,更阵斩曹军主帅夏侯渊,黄忠立下首功。此后黄忠与赵云配合默契,多次截击曹军粮道。最惊险的一次,黄忠遭曹军围困,赵云临危不惧,先佯败后设伏,最终大破曹军。曹操见大势已去,只得撤出汉中。
战后刘备自立汉中王,按功行赏时却出人意料:未参战的关羽被封为前将军,表现平平的马超为左将军,而战功赫赫的赵云仅得翊军将军。这看似不公的安排实有深意:关羽生性骄傲,曾因马超受封而扬言要入蜀比武;马超性情刚烈,若封赏过低恐生变故;而赵云素来淡泊名利,黄忠又是新降之将。因此刘备最终排定为关、马、张、黄、赵,但在其心中,赵云与黄忠的实际地位可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