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庐山会议是中国政治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上,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和总参谋长黄克诚大将因对大跃进运动提出不同意见,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而遭到错误处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批判彭德怀的过程中,原第四野战军(四野)的许多高级将领表现得相当积极,纷纷发言表态。然而,作为四野最高指挥官的林彪元帅,却在整个会议期间始终没有对黄克诚大将进行公开批判。在当时那种政治高压环境下,能够对主要批判对象保持沉默的军队领导人实属罕见。
即便是一些内心支持黄克诚的将领,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也不得不违心地发表一些批判言论,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但林彪却是个例外,他自始至终没有在公开场合说过黄克诚一句坏话。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林彪与黄克诚在解放战争期间有过密切合作。1945年后,林彪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四野前身)总司令时,黄克诚率领从华东调来的三万多新四军精锐部队加入东北战场。这支部队不仅战斗力强,而且纪律严明,成为四野早期的重要骨干力量。林彪对黄克诚的战略眼光尤为欣赏,因为在军事领域,战术层面的将才相对常见,而具备战略思维的高级将领则十分难得。尽管黄克诚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参与不多,但其为人正直、战略判断准确的特点,赢得了林彪的高度信任。 性格内敛的林彪在东北作战期间,经常特意到黄克诚的部队驻地停留,与其深入交流军事战略。黄克诚以直言敢谏著称,在军中有炮筒子的绰号,常常提出尖锐意见。而寡言少语的林彪却能够包容这位耿直的下属,对其提出的合理建议经过深思熟虑后往往予以采纳,从未因此给黄克诚设置障碍。在两人共事期间,林彪听取过黄克诚提出的诸多不同意见。众所周知,林彪很少公开表扬下属,也不善表达情感。有时在与黄克诚讨论问题时,若觉得对方见解独到,就会拿出随身携带的黄豆,邀请黄克诚一起分享。熟悉林彪的人都知道,这是他表达赞赏的特殊方式。正是基于在东北战场建立的这种深厚情谊,1959年黄克诚遭到批判时,林彪选择了保持沉默,没有随波逐流地落井下石。 值得注意的是,林彪在批判彭德怀时虽然表现得较为积极,甚至被视为急先锋,但细究其发言内容,多是避重就轻,主要强调彭德怀的个人英雄主义问题。实际上,从历史渊源来看,林彪与彭德怀的关系并不差。早在红军时期,林彪就十分钦佩彭德怀的军事指挥才能,曾提议由彭德怀担任军队指挥。这一提议给彭德怀后来的军旅生涯带来了一些困扰,1959年林彪特意公开澄清此事纯属个人建议,与彭德怀无关。彭德怀在私人日记中对林彪的这一表态表示感激,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外界对他的猜疑,避免了更严重的政治后果。 回到林彪与黄克诚的关系,1959年林彪没有参与批判黄克诚还有另一层考量。当时邓华、洪学智、万毅等一批四野将领都因彭德怀事件受到牵连。作为四野的最高领导人,林彪的处境本身就比较微妙,若再公开批判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势必会引起更多猜测和非议。更难得的是,林彪不仅在庐山会议上保护了黄克诚,在此后政治环境更加严峻的时期,还特意关照过这位老将军,使其免遭更残酷的批斗。对此,黄克诚心知肚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复出工作后,面对社会上对林彪一边倒的批判,黄克诚仍然坚持客观评价。他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林彪在军事上很有特点,很能打仗;对于我提出的一些意见,他认为对的也会采纳。应该功过分开,客观评价。这番言论充分体现了黄克诚实事求是的作风,也印证了两人之间确实存在相互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