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5年,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攻占和县,开始镇守和州。就在这一年,一个名叫胡惟庸的年轻人前来投奔。朱元璋出身于濠州钟离(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而胡惟庸则是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两人家乡相距不过数十里,可谓同乡之谊。这段地缘关系为日后两人的恩怨埋下了伏笔。
初入朱元璋阵营时,胡惟庸只是元帅府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吏,负责跑腿打杂。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看似普通的年轻人仅用16年就晋升为正二品中书左丞,又在短短2年后跃居正一品中书省右丞相,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那么,胡惟庸究竟凭借什么能在明初政坛如此平步青云?
首先,胡惟庸深谙逢迎之道。史书记载,他在担任右丞相后,对朱元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每次面圣时都表现得毕恭毕敬,言行举止无不揣摩上意。据《明史》记载,他尝以曲谨当上意,这种刻意讨好确实赢得了朱元璋的欢心与信任,使其得以长期把持朝政。
其次,胡惟庸确实具备过人的行政才能。当时被朱元璋誉为张良、诸葛亮的汪广洋虽比胡惟庸更早拜相,却因政绩平平而被贬地方。即便后来复任右丞相,地位已不及胡惟庸。更早担任中书左丞的杨宪,也在与李善长、胡惟庸的政治角力中败北,最终被朱元璋处死。这些事例都从侧面印证了胡惟庸的才干确实获得朱元璋的认可。
然而,胡惟庸的升迁之路并非光明磊落。据传他曾经拿出二百两黄金贿赂开国功臣李善长,才得以出任太常寺少卿,并很快升任太常寺卿。这种行贿买官的行为已经触犯律法,却只是胡惟庸不择手段的一个缩影。随着权力膨胀,他的所作所为愈发肆无忌惮,最终酿成大祸。
胡惟庸的倒台看似源于一桩意外:其子因马车事故身亡,他擅自处死车夫。朱元璋得知后要求以命抵命,拒绝其用钱财赎罪的请求。但深层原因远不止于此。作为丞相,胡惟庸犯下三大重罪:
其一,专权擅政。《明史》记载,自杨宪被诛后,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他不仅擅自处理官员任免,还扣押不利自己的奏章。最严重的是1379年占城国来朝贡品一事竟敢隐瞒不报,这种明目张胆的专权行为彻底激怒了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
其二,结党营私。胡惟庸利用职权笼络了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等失势将领,还通过联姻方式与李善长家族结盟。更暗中查阅天下兵马簿籍,培植私人势力,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政治集团。
其三,谋逆大罪。据《明史》记载,胡惟庸曾企图谋害大将军徐达,更令人发指的是,他还犯下通倭、通元、谋刺皇帝三大逆罪。他派人与倭寇勾结,又暗中联络北元残余势力,甚至策划在府中伏击朱元璋。虽然这些指控存在疑点,但已足够成为朱元璋铲除他的理由。
胡惟庸案牵连之广令人咋舌,前后诛杀三万余人。这背后实则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强化皇权的政治布局。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明确禁止后世设丞相,认为专权乱政。通过胡惟庸案,朱元璋不仅清除了权臣集团,更为后世君主扫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奠定了明代极权统治的基础。这场血腥的政治清洗,折射出开国帝王对权力控制的极端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