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年,暴君纣王帝辛统治下的殷商王朝已走向衰败。这位荒淫无度的君主沉迷酒色,残害忠臣比干,发明炮烙之刑虐杀百姓,致使民怨沸腾。与此同时,位于西部边陲的周国在文王姬昌的治理下日渐强盛。文王勤政爱民,广纳贤才,推行仁政,为日后周朝取代商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前1050年左右,文王去世,其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武王继位后继续推行父亲的政策,重用姜子牙、周公旦等贤臣。经过数年准备,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周边八个部族,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这场著名的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纣王兵败自焚于鹿台,延续五百余年的商朝就此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统治。
然而天不假年,灭商仅三年后,武王就因积劳成疾去世。临终前,他指定四位重臣辅佐年幼的成王:周公旦、姜太公、召公奭和太史佚,史称周初四圣。其中周公旦作为武王的亲弟弟,地位最为尊崇。他与召公奭分陕而治:周公负责东部地区,召公治理西部。这种安排既保证了政权稳定,又体现了周朝亲亲尊尊的宗法制度。
为何功勋卓著的姜太公未能成为辅政之首?原因有四:首先,宗法制度下血缘关系至关重要。周公作为成王的亲叔叔,比身为外戚的姜太公更符合亲亲原则。其次,当时姜太公已年逾古稀,而周公正值壮年,更适合长期辅政。再者,周公的政治才能确实出类拔萃,被后世誉为黄帝之后,孔子之前的伟人。最后,武王可能也忌惮姜太公在军中的影响力,特意通过联姻和分封来削弱其权力。
周公辅政期间励精图治,制定礼乐制度,平定三监之乱,营建东都洛邑,为周朝八百年基业打下坚实基础。他一饭三吐哺的勤政故事,至今仍为世人传颂。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周初政治格局的形成,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家天下的政治传统和治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