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刘禅的生存智慧与蜀汉覆灭的历史必然》
乐不思蜀这个流传千年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已熟知。每当提起这个成语,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个体态丰腴的刘禅形象——他端坐在司马昭的殿堂之上,面前摆满珍馐美馔,耳畔回荡着熟悉的蜀地乐曲,那副陶醉其中、怡然自得的模样,常令后世史家摇头叹息。
据《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试探地问道:安乐公,可还思念蜀地故土?刘禅不假思索地答道:此间乐,不思蜀。这个看似简单的对话,却成为后世评价刘禅的重要依据。传统观点认为这充分暴露了刘禅胸无大志、贪图享乐的本性,竟将亡国之痛抛诸脑后。然而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见解,认为这正是刘禅的生存智慧——通过装疯卖傻来消除司马昭的戒心,这与当年其父刘备在曹操面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的韬光养晦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细究之下,这对父子的处境与作为实在天差地别。刘备当年示弱是为了积蓄力量,最终开创蜀汉基业;而刘禅的示弱却是在亡国之后,只为保全性命。更令人唏嘘的是,刘禅的七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命运多舛,这与刘备白手起家的传奇形成鲜明对比。
公元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当时姜维因宦官黄皓谗言被迫屯兵沓中,蜀汉防御出现致命漏洞。司马昭抓住时机,派钟会、邓艾等率二十万大军分三路攻蜀。危难时刻,刘禅却沉迷巫术,对姜维的紧急军报置若罔闻,错失备战良机。
当钟会攻破汉中时,蜀地门户洞开。姜维闻讯大惊,急忙与廖化合兵死守剑阁天险。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让钟会大军死伤惨重。就在战局胶着之际,邓艾却率三万精兵冒险穿越阴平小道。他们裹毡滚下摩天岭,以折损五千人的代价奇袭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唯有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在绵竹拼死抵抗,最终与长子诸葛尚双双战死。值得一提的是,诸葛瞻正是刘禅的女婿,其妻为刘禅长女。
成都危在旦夕时,朝中分为三派:或主张投吴,或建议南迁,或主张投降。北地王刘谌(刘禅第五子)力主死战,见劝谏无果,竟杀妻戮子后自刎于刘备庙前。而太子刘璿后来卷入姜维复国计划,死于乱军之中。最终刘禅选择出降,其子女大多在随后的永嘉之乱中遇害,唯有三子刘琮早逝得以善终。
蜀汉灭亡后,司马昭进爵晋王,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建晋。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完成统一。末帝孙皓面对司马炎的挑衅,反唇相讥:臣在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其骨气与刘禅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总是充满吊诡。刘禅的乐不思蜀或许让他得以善终,却难逃子孙凋零的命运。蜀汉的灭亡实乃大势所趋——失去荆州后,北伐已成无本之木。诸葛亮《隆中对》的构想太过理想,而蜀道难的地理局限也注定其难以问鼎中原。在这个意义上,将蜀汉覆灭完全归咎于刘禅,确实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