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1月,金国铁骑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靖康之变。这场浩劫导致北宋灭亡,皇室成员几乎被掳掠一空。在这危急存亡之秋,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同年五月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重建宋室江山,史称南宋。这一消息传到北方后,立即引起了金国统治者的强烈反应,他们视南宋为心腹大患,不断派遣大军南下征讨。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南宋朝廷如同漂泊的浮萍,在短短十一年间辗转迁徙于五个都城之间,最终选择在风景秀丽的杭州安定下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宋高宗最终定都杭州呢?
一、颠沛流离的帝王之路
1127年4月,金军在洗劫汴京后撤军北返。临行前,他们强行册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建立大楚政权。然而张邦昌深知民心向宋,不仅立即派人将象征皇权的大宋受命之宝送往济州交给赵构,还特意请出被废的宋哲宗皇后孟氏垂帘听政。但谨慎的赵构并未返回危机四伏的汴京,而是选择在南京应天府举行隆重的登基大典。这位年轻的皇帝深知金军不会轻易放过南宋,因此早早就做好了南迁的准备。
登基五个月后,宋高宗便率领朝廷南迁至长江北岸的扬州。在此期间,留守汴京的宗泽将军连续二十余次上奏,恳请皇帝还都汴京,但都被赵构婉拒。在扬州驻跸一年多后,金军再次大举南下,赵构不得不仓皇出逃。他先后辗转于平江(今苏州)、镇江等地,最终逃至杭州避难。1129年七月,金军发动搜山检海的军事围剿,赵构被迫再次踏上逃亡之路,甚至一度乘船出海躲避金军追捕。
二、定都之争的反复较量
南宋初年,关于都城选址问题曾引发三次重大争论。第一次争论发生在应天府时期:宗泽力主还都汴京以振民心;汪伯彦、黄潜善则主张巡幸东南;宰相李纲提出折中方案,建议并建三都——以长安为西都、襄阳为南都、建康为东都。经过激烈讨论,赵构初步倾向于定都建康(今南京)。但当朝廷逃至镇江后,赵构在一次御前会议上意味深长地说:不如暂留此地,或者直接前往浙中如何?
善于揣摩圣意的王渊立即提出巡幸杭州的建议,正中赵构下怀。然而好景不长,朝廷刚到杭州就爆发了震惊朝野的苗刘兵变。叛乱平定后,赵构再次召集大臣商议定都之事。他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若朕定都建康不再迁移,与右去鄂州、岳阳,左驻吴越之地相比,就山川形势、地利人情而言,究竟哪里更安定?哪里更有利?经过反复权衡,朝廷暂时决定驻跸建康。
三、临安终成帝王都
1131年,赵构将越州(今绍兴)升格为绍兴府,一度作为临时都城,但仅一年后就放弃了。直到1138年,赵构最终决定以杭州为行在所,从此临安城正式成为南宋都城,再未变更。这一决策主要基于三大考量:
首先是军事安全因素。与地处前线的建康相比,杭州位于东南腹地,安全系数更高。这里河网密布、水道纵横,极不利于金军骑兵作战。宋高宗曾精辟地指出:浙西乃水乡泽国,纵有千军万马也难以施展。
其次是经济基础考量。自唐末五代以来,杭州经济持续繁荣,到宋代已成为百货所聚的东南第一州。作为都城需要强大的物资保障,杭州完全具备这个条件。当时杭州商铺林立,夜市繁华,有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之美誉。
最后是交通便利优势。赵构之所以放弃绍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漕运不畅。而杭州不仅水陆交通发达,还便于在紧急情况下乘船出海。据史料显示,这个方便逃跑的考量也确实在赵构的决策因素之列。
历史证明,定都决策使南宋获得了152年的安定发展期,临安城也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马可·波罗后来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1]《宋史·高宗本纪》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3]《南宋都城临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