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历经两百余年,共诞生了十余位刘姓帝王,其中超过半数都可称得上是明君圣主。从开国皇帝刘邦奠定基业,到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汉景帝,再到开疆拓土的汉武帝,这些帝王都在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是那些政绩平平的皇帝,如汉元帝虽无大作为却也勤勉为政,西汉末年的几位君主虽因在位短暂难有建树,但也都在其位谋其政。
然而在这群帝王中,却有一个异类——汉成帝刘骜。与其他或明或暗的西汉帝王相比,刘骜堪称是无可争议的昏君典范。他对西汉的衰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可以说,读懂汉成帝一朝的历史,就能明白西汉王朝覆灭的根源。 刘骜的出生本身就充满戏剧性。其父汉元帝为太子时,曾深爱一位司马氏女子。司马氏去世后,汉宣帝为安抚太子,命其挑选宫女。当时沉浸在悲痛中的太子随手一指,宫人们便将被指到的王政君送入东宫。一夜临幸后,王政君便怀上了刘骜。两年后汉宣帝驾崩,作为嫡长子的刘骜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 但刘骜的储君之位并不稳固。其母王政君并不得宠,王家在当时也仅是普通外戚。关键时刻,王政君求助史家重臣史丹。史家因与汉宣帝的特殊关系而地位显赫,史丹的力保使刘骜多次化险为夷。如在汉元帝欲废太子时,史丹巧妙解释刘骜在葬礼上的失仪是为宽慰君父;汉元帝临终前,又是史丹哭谏确保传位给刘骜。此外,刘骜还通过联姻许氏、结好王家等政治联姻巩固了地位。 公元前33年,19岁的刘骜继位,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手腕。他先利用宦官石显与儒臣的矛盾,借匡衡之手铲除宦官集团;接着以贪污罪名罢免匡衡,清洗儒臣势力;最后对外戚集团分而治之:削弱史家、迫使许家退隐、打压另一支王家,最终让母族王家独大。这一系列政治操作干净利落,展现出过人的权谋智慧。 然而独揽大权后,刘骜却沉溺享乐。他专宠许皇后,又与宦官张放关系暧昧,导致不育;后期宠幸赵飞燕姐妹,任由其祸乱后宫。更严重的是,他一方面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另一方面却要求臣民节俭,导致吏治腐败。他放任母族王家坐大,为日后王莽篡汉埋下祸根;废除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致使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发。 虽然刘骜也进行过绥和改制等政治改革,减轻赋税,整理典籍,但这些表面功夫无法挽救日益恶化的社会矛盾。在他统治的26年间,西汉王朝的统治根基彻底动摇:官僚体系失灵,土地兼并严重,民生凋敝,外戚专权。即便他死后其侄汉哀帝短暂振作,但大厦将倾,西汉王朝最终在王莽手中走向终结。 汉成帝的统治充分证明:一个皇帝即便具备高超的政治手腕,若不能以天下为己任,只顾个人享乐,最终必将导致王朝的覆灭。他的故事也为后世统治者敲响警钟——治国之道,重在以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