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诸侯国。它虽受封于周王室,却始终与中央政权存在深刻矛盾,成为西周王朝重点打压的对象,与西戎、东夷并列为周王室的三大心腹之患。这个桀骜不驯的南方诸侯从西周早期就公然与周王朝及中原诸夏兵戎相见,即便面对号称天命所归的周天子或强大的诸侯联军,楚国始终能够顽强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
楚人与周王室的历史积怨可以追溯到周初分封时期。原本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楚人部落在商末由领袖鬻熊率领投靠周人,参与了著名的武王伐纣。然而在周人建立政权后,楚人仅获得象征性的子爵封号,却未得到实际封地。直到周成王时期,楚人才在丹阳一带获得正式封地。这种待遇让楚人深感不公——作为开国功臣却只得到低等爵位,更感受到周人对其的戒备与压制。这种被轻视的屈辱感在楚人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楚国的创业历程充满艰辛。在战国七雄中,唯有秦国可与楚国比肩。初建时的楚国可谓一穷二白,据传在丹阳立国时,楚人连祭祀用的牛都无力置办,不得不冒险从鄀国偷来一头小牛。因担心事情败露,他们连夜宰牛祭祀,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夜间祭祀传统。这个楚人偷牛的典故生动展现了楚国初期的贫弱处境。但楚人骨子里的坚韧不拔使他们奋发图强,逐渐在南方崛起。这种崛起态势引起了周王室的警觉,将其视为心腹大患。
随着楚国势力扩张,周王室采取了更严厉的遏制措施。当周天子三次征楚均遭惨败(传说周昭王都命丧汉水)后,王室在楚国北进要道上分封了大量姬姓诸侯,即著名的汉阳诸姬。这些诸侯如同锁链般围堵楚国,使双方的敌对关系进一步激化。从此,楚国与西戎、东夷一起,被周王室列为重点防范对象。
西周与楚国的军事对抗充满戏剧性。周昭王时期的大规模南征以惨败告终,传说楚人在战船上做了手脚,导致周天子溺水而亡,史书仅以南巡不返含蓄记载。直到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周军才取得对楚作战的胜利,但这已是西周王朝最后的余晖。
进入东周时期,王室衰微,霸主政治兴起。齐桓公率先以尊王攘夷为名率八国联军伐楚,最终以楚王表面臣服收场。随后的晋楚争霸持续百年,晋国虽曾三次攻入楚境,却始终无法彻底征服这个南方大国。究其原因:一是楚国复杂的水网地形让北方军队难以适应;二是远征补给困难,即便战胜也难以长期占领;三是楚国通过兼并扩张已发展成疆域辽阔的强国。
吴国破楚则是一系列特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理上,吴国位于楚国东侧,可沿长江逆流而上,避免了北方诸侯远征的困境。在战略上,吴国得到晋国全力扶持,晋人不仅传授先进战术,还实施三驾疲楚策略消耗楚军。更重要的是,当时楚国内政混乱,权臣当道,导致伍子胥等人才外流吴国。在孙武、伍子胥等名将指挥下,吴军虽一度攻占郢都,却因秦军干预和越国偷袭而被迫撤军。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列国博弈的复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