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秦国涌现出许多赫赫有名的宰相,如商鞅、范雎、张仪、吕不韦、李斯等,这些名字如雷贯耳,为后世所熟知。然而,这些名相大多活跃于战国时期。事实上,早在春秋时代,秦国就已经崭露头角,甚至跻身春秋五霸之列。而今天我们要重点讲述的百里奚,堪称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名相。正是在他的辅佐下,秦穆公得以带领秦国走向强盛之路,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位传奇人物。百里奚(约公元前725—前621年),姜姓,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名奚,字子明,因其卓越功绩被后世尊称为五羖大夫。这位出身寒微的贤士最初在故国虞国郁郁不得志,始终未能获得重用。他的妻子杜氏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见丈夫怀才不遇,便鼓励他周游列国,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百里奚踏上了漫长的求仕之路,先后辗转于宋国、齐国等地。然而,由于缺乏权贵引荐,这些国家的君主都未能慧眼识珠,致使这位大才子始终未能获得重用。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他遇到蹇叔之后。在蹇叔的极力推荐下,百里奚终于得以重返虞国,担任大夫的职位。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挥师灭虞,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同沦为阶下囚。面对晋国的招揽,百里奚坚守气节,拒绝为敌国效力,因此被贬为奴隶。后来,在晋国公主穆姬嫁给秦穆公时,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品送往秦国。颇具戏剧性的是,在前往秦国的途中,百里奚抓住机会逃往楚国。楚成王听闻他擅长养牛之术,便安排他负责饲养牲畜。这段经历充分展现了百里奚坎坷的仕途之路,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始终难觅明主。
秦穆公得知百里奚的才能后,立即派人前往楚国交涉。为避免引起楚国的警觉,秦穆公巧妙地以追回逃奴的名义,仅用五张黑色公羊皮就将这位大才赎回。当百里奚抵达秦国时,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不过,有姜子牙八十出山辅佐周文王的先例在前,年龄并未成为阻碍。秦穆公亲自接见百里奚,两人促膝长谈三日,穆公对百里奚的治国方略大为叹服,当即委以重任。
在秦穆公的全力支持下,百里奚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他提出谋无不当,举必有功的施政理念,对内推行重施于民的仁政,减轻赋税,发展生产;对外则积极拓展疆土。在他的辅佐下,秦国国力日盛,先后征服了周边多个部落,开疆拓土达千里之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晋国遭遇严重饥荒时,百里奚力主借粮相助,展现了政治家的胸襟。然而当秦国后来遭遇饥荒时,晋国却恩将仇报,不仅拒绝援助,反而趁机发难。最终在韩原之战中,秦军大获全胜,生擒晋惠公。这一系列事件充分展现了百里奚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随着晋文公重耳的崛起,百里奚又适时调整外交策略,重修秦晋之好。然而在崤之战中,由于秦穆公不听百里奚等人的劝阻,执意派兵偷袭郑国,结果遭遇惨败。这次失利让百里奚深刻认识到,秦国东进之路已被晋国牢牢封锁。于是他审时度势,建议秦穆公改变战略方向,转而向西发展。公元前623年,在由余的协助下,百里奚率军以迅雷之势攻灭绵诸,生擒其王。此后,数十个戎狄部落相继归顺,秦国疆域迅速扩张,南至秦岭,西抵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达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连巴国也前来朝贡。周襄王特意派召公过携带金鼓前来祝贺,正式承认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这一系列成就,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