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部东归始末:一段跨越欧亚的壮丽史诗
1771年1月,寒风凛冽的伏尔加河下游,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领十余万部众,携带着牲畜、帐篷和家当,踏上了东归的漫漫征途。这支庞大的队伍穿越茫茫草原,历经风雪与饥饿,终于在六个月后抵达察林河畔,与早已在此迎接的清军胜利会师。土尔扈特部自明末清初便迁居伏尔加河流域,已在此繁衍生息百余年,为何他们甘愿放弃故土,毅然踏上这条充满艰险的东归之路?
一、被迫西迁,心系故土
土尔扈特部的东归,需从其西迁的历史说起。明朝末年,漠西蒙古主要由四大部族组成——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及土尔扈特部。尽管四部族曾结成松散的联盟,但内部纷争不断。尤其是实力强大的准噶尔部,恃强凌弱,不断挤压其他部族的生存空间。面对压迫,和硕特部选择南下迁居青海,而土尔扈特部则被迫向西迁徙,最终在伏尔加河下游定居。
当时,沙皇俄国虽宣称伏尔加河为其领土,但实际控制力尚未深入下游地区,因此土尔扈特部得以在此建立自己的统治体系,维持传统的生活方式。然而,尽管身处异域,他们始终心系东方,与漠西蒙古各部保持联系,并通过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向清朝称臣,建立政治隶属关系。1714年,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汗甚至亲自跪接清朝皇帝的圣旨,以示忠诚。
二、沙俄压迫,沦为战争工具
然而,随着沙俄势力的扩张,土尔扈特部的处境日益艰难。沙俄政府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控制,甚至多次爆发冲突。阿玉奇汗曾率军攻打阿斯特拉罕及伏尔加河沿岸城镇,试图反抗,但终究难以抵挡沙俄的军事优势。俄国人不仅派遣官员进驻土尔扈特部,还在其周边驻扎重兵,逐步实施同化政策,强迫他们改信东正教,并试图扶植傀儡政权以彻底掌控该部。
更令土尔扈特人难以忍受的是,沙俄频繁发动对外战争,而他们则被迫充当炮灰。在1768年至1769年的第五次俄土战争中,沙俄强行征调十余万土尔扈特人参战,导致近七八万人战死沙场。然而,沙俄政府并未就此罢休,反而变本加厉,再次下令征兵,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三、奋起反抗,踏上东归之路
与此同时,清朝在西北的统治日益稳固,尤其是在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叛乱后,对蒙古诸部采取怀柔政策,使得土尔扈特部对东归充满期待。渥巴锡深知清朝的强盛,加之沙俄的压迫日益加剧,最终促使他下定决心东归。1770年底,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要求土尔扈特部提供一万骑兵,并强令渥巴锡将儿子送往圣彼得堡作为人质。这一命令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渥巴锡毅然决定率领部众踏上东归之路。
在历经严寒、饥饿、追兵阻截等重重险阻后,土尔扈特部终于抵达新疆。乾隆帝闻讯后,立即派遣官员携带大量粮食、衣物等物资前往接济,并安排他们在新疆各地定居。1771年9月,渥巴锡在承德觐见乾隆帝,两人进行了秘密会谈,最终土尔扈特部被妥善安置。然而,由于伏尔加河当年未结冰,约一万户部众未能及时渡河东归,只得继续留在俄国境内。
这段悲壮的东归历程,不仅展现了土尔扈特人对自由的渴望,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历史见证。至今,他们的后裔仍生活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延续着祖先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