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风云变幻,原本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的秦国,在商鞅推行一系列深刻变革后,国力突飞猛进,迅速崛起为诸侯之首。这个曾经偏居西陲的弱国,通过严密的法治和军事改革,在短短数十年间便实现了惊人的蜕变,其强盛的军事实力令山东六国为之震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个特殊的政治群体——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以卓越的外交智慧和战略眼光活跃于列国之间。纵横二字蕴含着深刻的政治谋略,其中合纵指的是山东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御秦国的扩张,而连横则是秦国采取分化瓦解之策,与齐、楚等大国结盟,进而蚕食邻近的韩、魏等小国。
在众多纵横家中,苏秦与张仪无疑是最为后世所熟知的双子星。苏秦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六国君主缔结抗秦同盟,一度身佩六国相印,威风八面。而张仪则以秦国丞相的身份周游列国,运用连横之策各个击破,成功瓦解了六国联盟,为秦国维持霸主地位立下汗马功劳。虽然民间传说将二人描绘成势不两立的对手,但实际上他们年龄相差悬殊,从未正面交锋。历史真相是,早于苏秦提出合纵战略的公孙衍,才是张仪真正的劲敌。 约在周显王九年(公元前360年),公孙衍出生于魏国阳晋(今陕西华阴一带),早年曾在魏国为官。由于得不到魏惠王的重用,这位胸怀韬略的政治家毅然西入秦国,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逐步晋升为秦国大将。公元前333年的雕阴之战中,公孙衍指挥秦军大败魏将龙贾,歼敌四万五千余人,这场辉煌胜利被详细记载于史册之中。凭借此役战功,公孙衍获封大良造,这是自秦孝公改革以来秦国的最高爵位,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其权势之盛可见一斑。然而就在他登上权力巅峰的同一年,来自魏国的张仪入秦,很快获得秦惠文王赏识被封为客卿。五年后张仪出任秦相,深感失意的公孙衍愤然离秦,重返故国魏国。 令人意外的是,曾经率秦军重创魏国的公孙衍不仅没有遭到报复,反而被魏惠王委以犀首要职,统领全国军队。当时魏国已从昔日霸主沦为二流强国,面对经过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的秦国,公孙衍审时度势,提出了联合诸侯共同抗秦的战略构想,这一开创性的外交策略被视为合纵政策的雏形。与后来秦相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异曲同工,公孙衍也深谙地缘政治之道。公元前325年,他联合齐国名将田朌,对地处魏齐之间的赵、韩两国实施夹击,取得重大胜利。这一战略行动立即引起张仪警觉,为防止诸侯联合抗秦,他迅速展开外交斡旋,与齐、楚结盟并出兵伐魏。 面对张仪的连横攻势,公孙衍果断反击。公元前323年,在他的精心运作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上演。自周朝建立以来,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的礼制被彻底打破。先是楚、吴、越等南方诸侯僭越称王,公元前334年魏齐徐州相王开中原诸侯称王之先河。如今公孙衍更进一步,促成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互承认王号,结成政治同盟。这一创举不仅是对秦、齐、楚三大强权的制衡,更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彻底崩塌,战国格局进入新阶段。 然而好景不长,齐国因不满弱小的中山国称王而准备讨伐,楚国则直接对魏国用兵,公孙衍的合纵战略遭遇挫折。公元前322年,张仪施展诈术,假装被秦国罢免后入魏为相,在秦军配合下攻齐却遭惨败。在齐楚压力下,张仪被逐,公孙衍则被新即位的魏襄王拜为相邦。这一次,公孙衍的合纵网络更为宏大,不仅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还将秦国后方的义渠也拉入同盟。公元前318年,身佩五国相印的公孙衍亲率联军攻秦,却在险要的函谷关前功败垂成。 兵败后的公孙衍渐失魏王信任,但他仍未放弃合纵理想。先是引荐齐国孟尝君继任魏相,自己则转任韩相。为防东方诸侯再度联合,秦惠文王先发制人攻韩,公孙衍兵败后黯然返魏。此时魏国已转向亲秦政策,这位合纵战略的奠基人最终英雄无用武之地,但其开创的外交谋略却深刻影响了战国后期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