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朝的官场,那叫一个复杂,层层叠叠的职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个叫“道台”的官职,表面上看不小不大,但具体管啥事儿,很多人到现在都说不清楚。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职位不像知县那样天天处理老百姓的鸡毛蒜皮,也不像巡抚那样统管一省大事,它夹在中间,职责东一块西一块,还经常变来变去。道台的正式叫法是道员,民间喊道台听着顺口点。清朝从顺治年间就有了这个职位,但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得从明朝说起。
明朝的时候,省里的行政长官是布政使,下面有参政和参议帮忙管民政。另一个是按察使,管监察,下面有副使和佥事。清军入关后,为了不乱套,基本抄了明朝的制度,但把省长官改成巡抚,道台就从那些辅助职位演变过来。分守道是从参政参议来的,负责守土一方;分巡道是从副使佥事来的,负责巡视监察。刚开始,道台没固定地盘,就跟巡抚的助手差不多,帮着处理省里的事儿。到了乾隆十八年,才统一定为正四品,成了省和府之间的中间层。
道台为什么特殊?因为它不像其他官职那么死板。清朝把省分成几个“道”,每个道管几个府州县,道台就是道的头头。但这个“道”不是固定行政区,早年间更像监察区。比方说,顺治时山西分成冀宁、河东、雁平、归绥四道,每个道设一个道台,管辖区内的协调和监督。分守道的活儿主要是行政,帮巡抚分担政务,确保中央命令传下去。分巡道则管专项,河道、屯田、驿站、海关啥的都可能沾边。最常见的粮道,分成督粮道和储粮道,前者管税粮运输,归漕运总督;后者管仓库储存,听巡抚的。
这就乱套了,因为道台经常兼职。一个人身上可能挂好几个头衔,今天管粮,明天管盐,后天又管兵备。兵备道就是整饬兵备道,管地方防务,早年由分守道兼。康熙平三藩后,怕道台掌兵反叛,就收回兵权,废了这个单独职位,到乾隆才部分恢复,但还是兼任。乾隆时期经济发达,事儿多,道台从巡抚身边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衙门,但兼职习惯没改。江西的督粮道不光管粮食,还管南昌、抚州、建昌三个府的日常,这不就等于地方官了?
再举例子,盐道管盐税征收,驿道管邮传,河道管水利。晚清光绪三十三年,戊戌变法时加了巡警道和劝业道,前者管公安消防,后者管工农商纠纷。但变法失败,这俩很快就没了。道台的职责交叉太多,很难一刀切说清。民间卖官,道台卖得最多,因为油水足,管的事儿多,灰色收入容易来。但清朝后期腐败严重,道台也卷进去不少贪污案。
道台的权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官阶上,正四品,比知府高一级,总督、巡抚下面就是道台,然后知府。知府管一府,道台管几府,监督知府他们。但道台没知府那么直接管老百姓,更多是中间传话和协调。清朝地方官制是省、道、府、县四级,道是承上启下的一环。乾隆前,道台多在省城待着,帮巡抚;乾隆后,才去道衙驻扎,成了地方政府头头。
历史上,道台的演变反映清朝行政的调整。顺治康熙时,为稳固统治,沿明制但加强满人控制。雍正乾隆时,中央集权强,道台职责明确些,但兼职让它模糊。道光咸丰后,外患内忧,道台管的事儿更多,通商口岸的海关道就出来了。比方上海道台,管洋务,权力不小,但也容易出事儿。
为什么几乎没人说清道台干啥?因为它不像布政使专管民政,按察使专管刑狱。布政使从二品,俗称藩台;按察使正三品,俗称臬台。道台夹在下面,管的具体事儿因省因人而异。有的省道多,有的少;有的道台专职,有的兼一大堆。清末卖官,道台成热门,很多人捐钱买,但买来后发现职责乱七八糟。
拿李卫来说,他从户部郎中升到云南盐驿道,那就是分巡道,管盐税和邮传。后来升浙江巡抚、总督。道台是他的跳板,但在他手上,职责就很杂,盐税、矿务都管。另一个是刘坤一,晚清道台出身,管河务。道台这职位,油水不小,但风险也大,贪污的多被查。
清朝道台的模糊性,其实是制度设计的产物。清朝怕地方势力大,设总督巡抚互相牵制,道台也是缓冲层。职责不固定,就能灵活调整,避免一人独大。但这也导致效率低,事儿推来推去。相比明朝,道台是清朝加的层级,加强控制。民间传说,道台是肥差,捐官的多。但实际干起来,琐事儿一大堆,责任重。清亡后,道台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