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在兄长宋太祖赵匡胤猝然离世后继承大统,然而这位新君始终未能摆脱笼罩在皇位上的阴霾。自登基之日起,朝野上下对太祖暴毙的疑云及其继位合法性的质疑就如影随形。与雄才大略的兄长相比,赵光义无论在文治教化还是军事建树方面都相形见绌,这种差距更助长了朝臣们的非议。
为扭转舆论局面,赵光义决意通过开疆拓土来树立威信。公元979年,他亲率二十万精锐之师北伐北汉,经过激烈鏖战终将其灭亡。这场胜利让赵光义信心爆棚,他错误地判断只要乘胜追击收复幽云十六州,就能超越兄长的功业。不顾将领们的苦谏,这位刚愎自用的皇帝强令疲惫之师继续北上,结果在高粱河遭遇辽军精锐。这场惨败中,宋军尸横遍野,赵光义本人也身中流矢,最后竟乘驴车仓皇南逃,成为后世笑谈。
时隔七载,公元986年,赵光义再度策划北伐。汲取前次教训,他精心选择冬季用兵——此时塞外草枯,辽国铁骑因粮草匮乏战力大减。为避免重蹈御驾亲征的覆辙,他任命曹彬统帅东路军主力,沿雄州、霸州直扑幽州;田重进统领中路军自定州出击;西路军则由潘美挂帅,传奇名将杨业为副,出雁门关剑指云、应诸州。辽国萧太后则派出名将耶律休哥坐镇幽州,耶律斜轸防御西路。
战事初期,宋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寰、应、云、朔四州。然而东路军主帅曹彬未能约束部将的冒进之心,在涿州遭遇耶律休哥埋伏,十万大军溃不成军。这场比高粱河更惨烈的失败,直接导致中、西两路虽捷却不得不撤军。西路撤退时,因潘美与监军王侁的指挥失误,杨业陷入重围。这位老将军浴血奋战终因伤重被俘,绝食三日而亡,谱写了\"杨家将\"传奇的悲壮篇章。正史记载虽与演义有所出入,但潘美难辞其咎,仅被降职三级了事。
雍熙北伐的惨败成为北宋军事史的转折点。精锐尽丧的宋军从此一蹶不振,被迫转入全面防御。纵观中国历代王朝,从未有如北宋这般,开国不到三十年就由盛转衰。两次北伐的失败,彻底粉碎了宋朝恢复汉唐雄风的梦想。究其根源,除\"杯酒释兵权\"削弱军力外,赵光义的个人因素更为关键:为掩饰得位不正而穷兵黩武,又缺乏军事才能却刚愎自用。其实宋初军力本不逊于辽国,太祖时期甚至令契丹主动修好。若由深谙兵法的赵匡胤指挥,耶律休哥未必能占得便宜。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赵光义的失误让北宋过早地走向衰颓,为后世留下\"弱宋\"的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