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关羽被杀后,若刘备选择不报仇,结果会如何?诸葛亮:蜀汉得天下
迪丽瓦拉
2025-10-04 05:04:18
0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一代名将关羽在麦城兵败身亡,这一噩耗如同晴天霹雳般震撼了整个蜀汉政权。作为结义兄弟的刘备悲痛欲绝,在朝堂之上力排众议,执意发动对东吴的复仇之战。然而这场被后世称为\"夷陵之战\"的军事行动最终以惨败告终,蜀汉精锐尽失,元气大伤,从此再难恢复昔日荣光。这段历史令无数后人扼腕叹息之余,也不禁引发深思:倘若刘备当时能够保持理智,采纳诸葛亮等人的建议暂缓复仇,转而将战略重心放在北伐曹魏上,蜀汉是否真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宏图伟业?

在主流历史观点中,多数人认为即便刘备选择不伐吴,蜀汉也难以撼动曹魏的统治地位。这种观点的核心在于双方悬殊的国力对比——曹魏占据中原九州的广袤疆土,坐拥百万之众;而蜀汉偏安益州一隅,人口不足百万。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推论,却忽略了蜀汉在军事、人才储备和道义上的独特优势。事实上,若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态势,不难发现蜀汉确实存在问鼎中原的可能性。

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蜀汉军队的战斗力孱弱之说实属误解。蜀汉的武装力量主要由两支劲旅构成:其一是刘备亲自统率的益州兵团,其二是关羽麾下的荆州兵团。虽然荆州沦陷导致关羽军团全军覆没,但益州兵团仍保持着完整的建制和惊人的战斗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的汉中之战就是最佳佐证——当时曹操亲率大军,麾下名将如云,却在益州兵团面前铩羽而归。甚至在夷陵之战初期,这支劲旅也曾打得东吴军队节节败退,迫使孙权一度考虑归还荆州以求和。可以想见,若诸葛亮北伐时指挥的是这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而非后来仓促训练的新兵,战局或将大为改观。可惜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犯下\"八百里连营\"的致命错误,致使蜀汉最精锐的部队毁于一旦,这直接导致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屡屡受挫。

其次在人才储备方面,夷陵之战的惨败造成了蜀汉政权难以弥补的人才断层。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原本已取得战略优势,却因街亭之败功亏一篑。细究其因,马谡的失误固然关键,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蜀汉当时已陷入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赵云等老将年事已高,魏延也已步入中年,年轻将领中堪当大任者寥寥无几。若非夷陵之战折损了蜀汉两代精英,诸葛亮何至于要冒险提拔参谋出身的马谡担任主将?可以断言,若刘备当时能够保持克制,蜀汉的人才梯队将保持完整,诸葛亮北伐时完全可能取得更大战果——至少守住街亭、夺取凉州当不在话下。如此一来,蜀汉就能重现当年汉高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略优势,为统一天下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从道义角度考量,蜀汉在当时具有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自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来,刘氏政权已延续四百余年,在百姓心中具有深厚的正统性。曹丕虽以\"禅让\"之名夺取帝位,但天下人皆知其本质乃是篡逆。相比之下,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其建立的政权在法理和道义上都更得民心。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此有精辟论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明确指出曹魏才是蜀汉的主要敌人,而东吴不过是需要防范的次要对手。若能抓住曹丕新立、人心未附的时机,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北伐中原,必能获得天下义士的响应。可惜刘备晚年被私仇蒙蔽了双眼,为报关羽之仇而置国家大义于不顾,最终铸成大错。

回望这段历史,诸葛亮的战略远见令人叹服。他在《出师表》中早已指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若刘备能采纳这一建议,暂缓伐吴而专注北伐,凭借蜀汉精锐的军队、完整的人才体系以及\"汉室正统\"的政治优势,完全有可能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正如诸葛亮所言,如此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刘备的一时冲动不仅断送了蜀汉最好的战略机遇,也改变了整个三国的历史走向。这段沉痛的历史教训,至今仍值得后人深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要说那场惊心动魄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经典对决,表面上看是以多欺少,但实际上却让刘关张三兄弟都落下了话...
原创 陪... 改写后的文章(历史类) 第一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兴衰与变迁。从远古时代的...
原创 草... 《草船借箭: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博弈》 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堪称最富智慧色彩...
原创 诗... 千古绝句背后的悲情人生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流传千年的绝唱出自唐代\"诗鬼\"李贺的《金铜...
原创 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无数英雄豪杰纷纷投奔明主,渴望在这乱世中建功立业...
朱元璋批奏折到深夜,宫女送来一... 登临绝顶的荣耀与重担 人们常常向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与喜悦,然而真正站在权力巅峰的...
原创 在... 大英图书馆,公共领域 早期的亚洲定居者如何在英国谋生和安家。 作者:Susheila Nasta ...
慈禧为什么宁愿把皇位传给3岁溥... 慈禧择立幼帝的政治考量:载沣与溥仪的皇位继承之谜 在晚清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醇亲王载沣作为溥仪的...
原创 清... 话说清朝的官场,那叫一个复杂,层层叠叠的职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个叫“道台”的官职,表面上看不小...
原创 南... 经济重心的历史性南移: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合 自北宋覆灭后,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
历史上的薛仁贵征西是怎么样的?... 薛仁贵西征与大非川之战的始末 在唐朝辉煌的军事史上,薛仁贵的名字熠熠生辉。他身披白袍,战功赫赫,...
原创 李... 晚清重臣李鸿章一生都在为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而奔走斡旋,这一点从他丰富的外交经历中可见一斑。作为洋...
原创 中... 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敌人胆寒的传奇将领,他们用赫赫战功谱写了不朽的篇章。在这些璀璨将星...
原创 这... 古代韩国的辉煌见证:郑韩故城遗址探秘 在河南省新郑市郊外,双洎河与黄水河交汇的肥沃平原上,矗立着一...
原创 刘... 三国鼎立时期,蜀汉开国君主刘备麾下猛将如云,正是这些骁勇善战的将领助其成就一方霸业。然而细究蜀汉的崛...
原创 老... 一个老物件,承载着多少回忆; 一个老物件,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 一个老物件,记录了多少人事纷争和世事...
宋太宗赵光义的雍熙北伐为什么会... 宋太宗赵光义在兄长宋太祖赵匡胤猝然离世后继承大统,然而这位新君始终未能摆脱笼罩在皇位上的阴霾。自登基...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百色起...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
原创 司...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天下大势总是分合交替,循环往复。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蜀汉的覆灭而...
原创 他... 武昌起义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响应,一些清朝地方官员也纷纷“该旗易帜”,投机到革命的阵营之中。清朝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