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传奇。年少之时,他投身军旅,最初追随的是公孙瓒,成为驰骋沙场的白马义从少年将军。在公孙瓒败亡之后,赵云几经辗转,最终得以归入刘备麾下,从此与蜀汉的命运紧紧相连。对于刘备而言,赵云不仅是一名能征善战的将领,更是贴身心腹。长坂坡一战,他单枪匹马在曹军中七进七出,救回幼主刘禅,这一壮举让“常胜将军”与“龙胆赵子龙”的名号广为流传,可以说他的一生几乎无败绩。
然而,再勇猛的将军也敌不过岁月。到了诸葛亮北伐的年代,赵云已年逾七旬,满头白发,却依旧心怀报国之志。他虽无缘再像年轻时那样冲锋陷阵,却依旧以廉颇式的豪情表明,即便老去也要马革裹尸。于是,在第一次北伐中,他在邓芝辅佐下担任先锋。起初,赵云依旧锐不可当,数次击退魏军。但随着街亭失守,战局急转直下,他的人生最后一战以失败落幕。虽有遗憾,却无损其一生英名。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北伐虽然整体失败,却也间接坑害了曹魏一位重量级大将,故事颇为曲折。
时间回到公元226年,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不久,魏文帝曹丕病逝,其子曹叡继位,魏国正处于权力更替之际,政局相对不稳。司马懿时任雍凉大都督,给蜀汉边境造成巨大压力。但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司马懿被迫撤出雍凉。此时,诸葛亮认为天赐良机,呈上《出师表》请求北伐,后主刘禅也迅速批准。诸葛亮亲率大军北出祁山,赵云虽年老,却再度披甲,展现老将的雄心。前期魏军屡遭挫败,魏明帝不得不调回司马懿坐镇。
关键在街亭。诸葛亮命马谡率兵驻守,王平为副将。可惜马谡骄傲自负,置王平劝告于不顾,执意扎营于山上。司马懿洞察战机,断水源、困山寨,轻而易举夺下街亭。失守的后果极为严重,蜀军补给线被切断,诸葛亮不得不撤退,并摆下空城计才得以保存军资。赵云则以身殿后,带兵安全回返。街亭之失,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事后,诸葛亮秉持军纪,挥泪斩马谡,借以警示三军。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失败中,赵云虽未能改写结局,却让魏国大将曹真蒙受耻辱。彼时,曹真因赵云率军掩杀而惨败,内心耿耿于怀。到了公元229年,赵云已病逝,诸葛亮再次筹划北伐。曹真受命进攻蜀汉,满腔怒火只想报赵云旧仇。然而,蜀地连绵阴雨,道路泥泞,军需难以维持,曹真陷入困境。更令他心灰意冷的是,仇敌赵云早已作古,他再无对手可战。加之朝廷命其撤军,曹真满腹怨气,回到洛阳不久便一病不起。可以说,赵云的身影与执念,成了压垮曹真的最后一根稻草。
总体而言,曹真并非庸才,他的推荐郝昭固守陈仓就是明证,显示其军事眼光。但与诸葛亮相比,他始终略逊一筹。讽刺的是,司马懿接手后虽以智名世,却常被诸葛亮戏弄,甚至多次不得不坚守不出。相比之下,曹真虽败犹荣,却因执念深重而病死,令人唏嘘。赵云一生未尝大败,却在晚年最后一役留下遗憾;曹真本是魏国良将,却因对赵云的执念走向悲剧。历史的交错,让这段故事更显唏嘘。
你认为,如果赵云仍健在,曹真是否会有不同的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