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卷中,三国时期的《隆中对》堪称一部极具战略眼光的集团发展规划。这一论断不仅见于后世流传的演义小说,更在陈寿所著的权威史书《三国志》中得到了明确记载。然而,令人玩味的是刘备对此的反应——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如拨云雾而见青天\"的顿悟场景,在正史中却仅以简短的\"善\"字作结。这个看似平淡的回应,让人难以揣测刘备内心的真实想法,而诸葛亮最初也仅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辅佐刘备,并未立即获得重用。
与对待诸葛亮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备对庞统的器重可谓非同寻常。《三国志》详细记载了二人\"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密切交往,虽然史书未载具体谈话内容,但从后续事件的发展脉络中,我们仍可窥见一斑。在稳固荆州根据地后,当刘璋发出入蜀邀请时,刘备出人意料地没有带上《隆中对》的策划者诸葛亮,而是选择了与庞统同行。这一决定本身就颇具深意。
庞统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时指出:荆州历经战乱已残破不堪,而益州则人口稠密、物产丰饶,实为建立基业的上佳之选。这一见解展现了庞统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他主张刘备应当尽快夺取益州。在庞统的战略构想中,理想的格局是占据\"雍、凉、益\"三州,而主动放弃荆州。因为从地理形势来看,荆州地处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对下游的东吴而言更如芒刺在背。庞统甚至预见到,只要刘备集团继续占据荆州,孙刘联盟就时刻面临破裂的危险。反之,若能迅速拿下益州,再北上夺取雍凉地区,就能在陇西一带与曹操形成对峙之势。可以想见,庞统与刘备初次相见时,必然深入探讨过此类战略构想。否则很难解释为何在进军西川时,刘备不带心腹大将关羽和诸葛亮,却选择让新投效的庞统随行。
在关键的涪城会晤中,庞统曾向刘备献上奇策:建议在宴会上直接擒拿刘璋,一举夺取西川。然而刘备出于\"信义\"的考量,错失了这个速战速决的良机。这一犹豫不仅延长了夺取益州的进程,更给了曹操平定西凉州和汉中的时间,严重压缩了刘备集团的发展空间。尽管如此,在后续的益州攻略中,庞统仍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为刘备制定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奇袭成都;中策是诱杀刘璋部将杨怀、高沛;下策是退守荆州。刘备采纳中策,佯装撤军诱杀二将,随后势如破竹地推进战事。
然而天妒英才,在围攻雒县的战役中,庞统亲临前线指挥时不幸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刘备闻讯悲痛欲绝,史书记载其\"言则流涕\",这在注重克制的正史记载中实属罕见。庞统之死对刘备集团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他不仅是入蜀战役的首席军师,更在荆州战略和未来北伐方略上有着独到见解。与《三国演义》中将其塑造成与诸葛亮争锋、相貌丑陋的冒进形象不同,历史中的庞统实为与诸葛亮比肩的战略家。尤其在荆州问题和北伐战略上,他的见解甚至比诸葛亮更为深刻。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诸葛亮日后北伐时选择的祁山路线,正是庞统当年提出的\"先取雍凉\"之策。只是时移世易,最佳战机已然错失。庞统的英年早逝,成为刘备集团最大的遗憾之一,也让后世不禁遐想:若庞统尚在,三国的历史是否会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