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草根皇帝到诛杀功臣的权谋之路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堪称最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这位出身贫寒的放牛娃,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最终建立了延续276年的大明王朝。然而这位开国君主在坐稳龙椅后,却对昔日并肩作战的功臣大开杀戒,其中尤以明初四大案最为惨烈。在震惊朝野的胡惟庸案中,前后株连处死者竟达三万余人,而位列开国功臣之首的韩国公李善长,最终也难逃这场政治清洗的厄运。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人氏,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且深谙谋略之道,其预判时局之准令人叹服。当朱元璋率军攻占滁州时,这位在当地颇具声望的谋士主动前来投效。朱元璋素闻其名,当即委以重任。李善长果然不负所托,不仅将后勤军需打理得井然有序,更在郭子兴以高官厚禄相诱时毫不动摇。这些表现让朱元璋对他青眼有加,逐渐将军国机密要务都交由其参与决策,二人关系日益密切。
洪武初年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对李善长的评价尤为特殊:\"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遂册封其为韩国公,岁禄高达四千石。为示恩宠,朱元璋还特赐其丹书铁券,上镌\"免死二次,子免死一次\"的殊荣,甚至连普通刑罚都可豁免。这份殊荣在开国功臣中可谓绝无仅有,足见当时朱元璋对其倚重之深。
然而位极人臣的李善长却逐渐显露出骄纵之态。表面宽厚的他实则心胸狭隘,为巩固权位,在朝中大肆培植\"淮西党羽\",对刘伯温等非嫡系官员极尽排挤之能事。最终逼得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心灰意冷,黯然归隐。朱元璋虽洞若观火,却因政权初立需要稳定,只能隐忍不发。
更致命的是,经李善长举荐的胡惟庸在官场平步青云,最终位居丞相。但这个得意门生却渐生异心,暗中图谋不轨。东窗事发后,朱元璋以雷霆手段诛灭胡惟庸九族,此案株连之广令人咋舌。蹊跷的是,作为举荐人的李善长竟安然无恙,这反常现象令满朝文武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朱元璋染恙十日未朝,李善长不仅自己漠不关心,还阻止身为驸马的儿子入宫问安。这种大不敬之举终于引来御史弹劾,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祸根。
洪武二十三年,当李善长被举报\"知逆不报\"时,这位七旬老臣还妄想凭借免死铁券脱罪。殊不知朱元璋早已在铁券上暗藏杀机——\"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九个小字赫然在目。最终,这位开国元勋全家七十余口血染刑场,其本人也在绝望中自尽。这段君臣恩怨,成为明初政坛最令人唏嘘的悲剧之一,也折射出封建皇权与功臣集团难以调和的根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