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父子引发的“闯关东”浪潮
迪丽瓦拉
2025-10-03 21:33:23
0

来源:《名人传记》 穆安庆/文

闯关东大潮已经留在历史和人们的记忆里。但鲜为人知的是,在闯关东浪潮中,身居东北的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吸引得关里流民纷至沓来,从而将闯关东浪潮推向顶峰。

01 闯关东始于清朝

东北在清朝以前,一直被看做是蛮荒之地,人烟稀少,大部分土地处于荒野未开、崇山未辟的状态。而清朝执政后,又将近90万的人口从关外带入关内,本来人口就不富余,如此一来,更是走上几里地都难看到个人影了。即便在原来人口较多的辽东地区,彼时也是处于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入主中原,却有可能荒了祖地,这是清朝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现实。为此,1644年,清廷要求各地官署劝农开垦。1653年,清廷正式向全国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奖励和降低赋税的办法,鼓励关内人民出关开垦,并分配给移民耕地、种子、口粮等。在这样优厚条件的吸引下,山东、河北等地的流民蜂拥而至,由此形成了闯关东的第一次大潮。

如此大规模的迁徙浪潮,完全超出了当政皇帝康熙的预想,长此下去,难保不会破坏了大清的龙兴之地。于是,1668年,一纸《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从北京城发出,斩断了人口流动大潮。此后,大清的子孙严格执行着老祖宗所下的这一旨令,从乾隆到嘉庆、道光、咸丰,无不延续着这种封禁政策。

东北肥沃土地的诱惑,怎是一道废止招垦令就能禁止得了的?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直隶农民不惜铤而走险,闯关而进入东北。在封禁的200年间,闯关东的潮流从没有断过。

此后,面临国内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和日俄两国妄图鲸吞东北的狼子野心,无奈之中,清廷作出了开禁的决定。1904年,东三省全面开禁。至此,推行了200多年的封禁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封禁东北的禁令废弛后,由关内到东北的移民不断增加,许多土地被开垦出来,但闯入关东的人数并未满足开发东北的需要,故而,东北地区人烟稀少的局面仍未改变。

02 张作霖分了皇室权贵的土地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张作霖取得东北政权,东北地区尚有两亿多亩的大片沃土没有开垦。为发展东北经济,增强实力,以张作霖为首的东北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鼓励移民流入东北。

1916年,时任署理奉天军务兼代理巡按使的张作霖,推出了对土地进行清丈的《晓谕》。为什么要清丈呢?原来,清朝虽然被推翻了,但其特权阶层——皇室和满蒙八旗王公手中占有大量土地。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土地由于无力耕种,形成了有所属的荒地。

一边是占着土地却不耕种,一边是无地可种。这时出台的清丈政策,就是要将这些有主的荒地收回来,再把它们分配给关内的流民。

为了将清丈工作落到实处,张作霖先后在西丰、锦县、西安(今辽源)等地设立清丈分局,清理王庄及牧场各地,并大放官荒。同时,他们还负责将清室在东北各地的祭田、祭果官山,如东陵、北陵等皇家陵寝的土地,以及各种贡山,丈放给无地户。

从1915年到1924年,奉天省被丈放王公庄地达190万亩。这些荒地对于关内的难民来说,确是巨大的诱惑。关内移民开始大量移入东北,形成历史上罕见的移民浪潮。

但任何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与其初衷不相符的事情。为了招揽流民,当时所定荒地放价十分低廉。如此低廉的价格不仅吸引了流民,对有权势者更是极大的诱惑。于是,当开始放荒之后,有势力、有关系者占有肥美而交通便利的土地,数量有的百方,有的几十方。甚至许多关内的军阀也竞相来到东北大肆占领土地。

尽管此后为进一步吸引关内移民,东北地方当局又先后颁布了很多相关条例,但大部分土地却没有真正到老百姓的手中。

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状况,张作霖指导制定了催垦章程,其中规定:自领地起的三年内,要将荒地开垦成良田,将宅基地盖上房子,不然的话,政府有权将这块地收回进行再分配。

到了张学良时期,他制定出了比其父张作霖时期还要直接的“抢垦”章程。章程规定:“沿边各县大段官荒无论已放未放,凡未经开垦者,概准抢垦”,“抢垦户报领荒地,分三年垦齐,其垦熟之地以四成归原领户,以六成归垦户”。这个章程的关键在这个“抢”字上,一字之差,直接将政府监管改为群众监管了。

各种催垦、抢垦措施的实行,对关内农民有极大的吸引力,一时之间,“直鲁农民扶老携幼,结群北来”。

03 妥善接纳安置移民

张家祖上即为闯关东移民到东北的,故张作霖对于闯关东而来之人的境遇有着深深的体会。大凡闯关东者,都是在关内实在生存不下去之人,因而才能背井离乡,来到这荒野之地。面对千里迢迢的路途,一切的未知因素,他们携家带口,除了带上一些充饥的干粮、少量行李外,恐怕是身无长物。因此,在到达移居地之后,食宿是移民的第一需要,继之还需要种子、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

针对大量两手空空的闯关东移民,东北地方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移民接纳与安置的政策。张作霖早在1923年设立垦务局时就规定,对凡愿移往开垦地的农民,将发给旅费、种子和农具,新垦土地将免租、免税三年。

1925年2月6日,张作霖又召集三省军政大会,决定在各省设屯垦会办一人,专门负责屯垦的事。后来,为了将屯垦办得更好,辽宁省又设立了垦务局,并拨公款作为开垦费,用来购置农具,分拨垦民衣食之需;吉林省也将各县官荒全行开放,移民到达后,由公家给予房屋、食料、农具、种子等必需之品。

为将屯垦事业进行到底,张作霖还以东北边防屯垦督办的身份亲自抓屯垦,除在各地设立招垦局,他还“派专人远至山东登莱各属招徕移民”,向其宣传东北的富庶与谋生之易。

同年,张作霖在关内的天津组织了移民局,“对打算迁移的人们给予帮助”。此外还专门制定了《难民救济规定》等有关收容、救济难民的一些特殊福利,帮助流民解决安家落户的困难,以鼓励移民定居。

04 提供优惠便利的交通条件

闯关东的关内移民,绝大多数来自山东、河南等地,到东北可谓是隔着万水千山。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又是贫困至极,根本就无力承担昂贵的车费。

在20世纪20年代,山东三口之家移至“北满”的费用至少需要百元,但据同期统计,移入东北的山东农户有一半携带的旅费在50元以下。50元的旅费只够走一半的路途,余下的就只有沿途乞讨,甚至卖儿卖女。

针对这一情况,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25年特在京奉、京绥两条铁路发售移民减价票。同年,张作霖发布公告,特设最便宜票价,以奖励移民携家族而来。成人打了四折,儿童免票,还免收行李、农具的运费。

有专家研究认为,20世纪30年代前,每年从冀鲁豫去东北的约有40至50万人,最多的年份超过百万,其中,循京汉、津浦、京奉等铁路前往的约占1/3。可见惠及移民的交通政策对吸引流民的重大诱惑力。

在张氏父子出台了一拨又一拨吸引流民的政策之后,闯关东的人是越来越多,迁入东北的人数呈逐年上涨的态势,1915年35万,1920年42万,1925年49.2万,从1927年到1929年的三年间,分别为101.6万、113万、108万。

近千万关内移民的到来,推动了东北从未有过的开垦热潮,东北得到全面开发,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从这点上来说,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功不可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陈... 1937年9月22日,一场秋雨过后,南京城笼罩在微凉的晨雾中。街道上行人神色匆匆,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
原创 南...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皇帝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比如曹魏的曹丕、东晋的司马衍,他们有显赫的家世和家族势...
731部队少年班罪恶真相揭露:... 近日,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公布一批新罪证、新史料,详细揭露日本细菌战罪行。其中,侵华日军第...
李世民玄武门事变杀兄逼父,作为... 玄武门之变:一场改变大唐命运的宫廷政变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堪称大唐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一场影...
原创 清... 吴三桂反清始末:一位\"开国功臣\"的末路抉择 在清初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吴三桂的反清举动绝非一...
原创 他... 1972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登了一则名为《上海警备区某师指战员学习好八连的优秀品质 永远...
原创 大... 大明衰亡的深层逻辑:张居正改革与权力失衡的恶性循环 大明王朝的覆灭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根源绝非...
原创 民... 1912-1949,民国短短38年,外交舞台像被风雨撕扯的幕布。老照片里,外交官们西装革履的身影,在...
原创 为... 《孙膑与庞涓:一段充满权谋与恩怨的战国传奇》 关于孙膑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度击败庞涓后的去向,历...
原创 诸... 标题:诸葛亮六出祁山有多难?死后留下一句话,让后人隔着纸都落泪。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位英雄,...
明朝实行海禁,为何闽海士大夫或... 明朝海禁政策与闽海贸易的兴衰变迁 在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发展史上,明朝是一个极具矛盾性的朝代。这个曾经拥...
原创 岳... 英雄的丰功伟绩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为后世所敬仰;而奸佞之徒的恶行同样会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遭人唾弃...
原创 1... 历史上,中国长期处于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只能依附于男性生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女性...
宋高宗赵构行书白居易诗卷,曾被... 在21年的10月7日,辽宁省博物馆联合国家文物局举办了一场“又见大唐”的书画文物展。这场展会本是以大...
原创 司... 曹操的基业:曹氏与夏侯氏的兴衰史 曹操建立的魏国基业实际上是曹氏与夏侯氏两大家族共同打下的江山。在...
原创 浙... 中华文明起源的争议与良渚文明的实证 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度,中国人普遍认为有五千年之久,而许多外...
原创 张... 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的后人现状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自忠将军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抗日英雄。作为国民革命军第三...
唐代宗李豫的最后一天:想起死不... 公元779年五月二十一日深夜,长安城大明宫紫宸内殿烛火摇曳,唐代宗李豫卧于龙榻之上,面色苍白,气息微...
原创 刘... 刘备借荆州: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公案 关于三国时期刘备借荆州一事,历来众说纷纭,成为一桩难以厘清的历史...
原创 从... 话不多说,看图,赏析。 【隆中对】 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