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名人传记》 穆安庆/文
闯关东大潮已经留在历史和人们的记忆里。但鲜为人知的是,在闯关东浪潮中,身居东北的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吸引得关里流民纷至沓来,从而将闯关东浪潮推向顶峰。
01 闯关东始于清朝
东北在清朝以前,一直被看做是蛮荒之地,人烟稀少,大部分土地处于荒野未开、崇山未辟的状态。而清朝执政后,又将近90万的人口从关外带入关内,本来人口就不富余,如此一来,更是走上几里地都难看到个人影了。即便在原来人口较多的辽东地区,彼时也是处于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入主中原,却有可能荒了祖地,这是清朝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现实。为此,1644年,清廷要求各地官署劝农开垦。1653年,清廷正式向全国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奖励和降低赋税的办法,鼓励关内人民出关开垦,并分配给移民耕地、种子、口粮等。在这样优厚条件的吸引下,山东、河北等地的流民蜂拥而至,由此形成了闯关东的第一次大潮。
如此大规模的迁徙浪潮,完全超出了当政皇帝康熙的预想,长此下去,难保不会破坏了大清的龙兴之地。于是,1668年,一纸《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从北京城发出,斩断了人口流动大潮。此后,大清的子孙严格执行着老祖宗所下的这一旨令,从乾隆到嘉庆、道光、咸丰,无不延续着这种封禁政策。
东北肥沃土地的诱惑,怎是一道废止招垦令就能禁止得了的?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直隶农民不惜铤而走险,闯关而进入东北。在封禁的200年间,闯关东的潮流从没有断过。
此后,面临国内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和日俄两国妄图鲸吞东北的狼子野心,无奈之中,清廷作出了开禁的决定。1904年,东三省全面开禁。至此,推行了200多年的封禁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封禁东北的禁令废弛后,由关内到东北的移民不断增加,许多土地被开垦出来,但闯入关东的人数并未满足开发东北的需要,故而,东北地区人烟稀少的局面仍未改变。
02 张作霖分了皇室权贵的土地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张作霖取得东北政权,东北地区尚有两亿多亩的大片沃土没有开垦。为发展东北经济,增强实力,以张作霖为首的东北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鼓励移民流入东北。
1916年,时任署理奉天军务兼代理巡按使的张作霖,推出了对土地进行清丈的《晓谕》。为什么要清丈呢?原来,清朝虽然被推翻了,但其特权阶层——皇室和满蒙八旗王公手中占有大量土地。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土地由于无力耕种,形成了有所属的荒地。
一边是占着土地却不耕种,一边是无地可种。这时出台的清丈政策,就是要将这些有主的荒地收回来,再把它们分配给关内的流民。
为了将清丈工作落到实处,张作霖先后在西丰、锦县、西安(今辽源)等地设立清丈分局,清理王庄及牧场各地,并大放官荒。同时,他们还负责将清室在东北各地的祭田、祭果官山,如东陵、北陵等皇家陵寝的土地,以及各种贡山,丈放给无地户。
从1915年到1924年,奉天省被丈放王公庄地达190万亩。这些荒地对于关内的难民来说,确是巨大的诱惑。关内移民开始大量移入东北,形成历史上罕见的移民浪潮。
但任何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与其初衷不相符的事情。为了招揽流民,当时所定荒地放价十分低廉。如此低廉的价格不仅吸引了流民,对有权势者更是极大的诱惑。于是,当开始放荒之后,有势力、有关系者占有肥美而交通便利的土地,数量有的百方,有的几十方。甚至许多关内的军阀也竞相来到东北大肆占领土地。
尽管此后为进一步吸引关内移民,东北地方当局又先后颁布了很多相关条例,但大部分土地却没有真正到老百姓的手中。
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状况,张作霖指导制定了催垦章程,其中规定:自领地起的三年内,要将荒地开垦成良田,将宅基地盖上房子,不然的话,政府有权将这块地收回进行再分配。
到了张学良时期,他制定出了比其父张作霖时期还要直接的“抢垦”章程。章程规定:“沿边各县大段官荒无论已放未放,凡未经开垦者,概准抢垦”,“抢垦户报领荒地,分三年垦齐,其垦熟之地以四成归原领户,以六成归垦户”。这个章程的关键在这个“抢”字上,一字之差,直接将政府监管改为群众监管了。
各种催垦、抢垦措施的实行,对关内农民有极大的吸引力,一时之间,“直鲁农民扶老携幼,结群北来”。
03 妥善接纳安置移民
张家祖上即为闯关东移民到东北的,故张作霖对于闯关东而来之人的境遇有着深深的体会。大凡闯关东者,都是在关内实在生存不下去之人,因而才能背井离乡,来到这荒野之地。面对千里迢迢的路途,一切的未知因素,他们携家带口,除了带上一些充饥的干粮、少量行李外,恐怕是身无长物。因此,在到达移居地之后,食宿是移民的第一需要,继之还需要种子、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
针对大量两手空空的闯关东移民,东北地方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移民接纳与安置的政策。张作霖早在1923年设立垦务局时就规定,对凡愿移往开垦地的农民,将发给旅费、种子和农具,新垦土地将免租、免税三年。
1925年2月6日,张作霖又召集三省军政大会,决定在各省设屯垦会办一人,专门负责屯垦的事。后来,为了将屯垦办得更好,辽宁省又设立了垦务局,并拨公款作为开垦费,用来购置农具,分拨垦民衣食之需;吉林省也将各县官荒全行开放,移民到达后,由公家给予房屋、食料、农具、种子等必需之品。
为将屯垦事业进行到底,张作霖还以东北边防屯垦督办的身份亲自抓屯垦,除在各地设立招垦局,他还“派专人远至山东登莱各属招徕移民”,向其宣传东北的富庶与谋生之易。
同年,张作霖在关内的天津组织了移民局,“对打算迁移的人们给予帮助”。此外还专门制定了《难民救济规定》等有关收容、救济难民的一些特殊福利,帮助流民解决安家落户的困难,以鼓励移民定居。
04 提供优惠便利的交通条件
闯关东的关内移民,绝大多数来自山东、河南等地,到东北可谓是隔着万水千山。而其中的绝大多数又是贫困至极,根本就无力承担昂贵的车费。
在20世纪20年代,山东三口之家移至“北满”的费用至少需要百元,但据同期统计,移入东北的山东农户有一半携带的旅费在50元以下。50元的旅费只够走一半的路途,余下的就只有沿途乞讨,甚至卖儿卖女。
针对这一情况,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25年特在京奉、京绥两条铁路发售移民减价票。同年,张作霖发布公告,特设最便宜票价,以奖励移民携家族而来。成人打了四折,儿童免票,还免收行李、农具的运费。
有专家研究认为,20世纪30年代前,每年从冀鲁豫去东北的约有40至50万人,最多的年份超过百万,其中,循京汉、津浦、京奉等铁路前往的约占1/3。可见惠及移民的交通政策对吸引流民的重大诱惑力。
在张氏父子出台了一拨又一拨吸引流民的政策之后,闯关东的人是越来越多,迁入东北的人数呈逐年上涨的态势,1915年35万,1920年42万,1925年49.2万,从1927年到1929年的三年间,分别为101.6万、113万、108万。
近千万关内移民的到来,推动了东北从未有过的开垦热潮,东北得到全面开发,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从这点上来说,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功不可没。